浑源县是我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的所在地。恒山山脉东接太行,西连雁门,东西绵延公里,横亘于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间,向为山西北部屏障,也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主峰为北岳,亦称玄岳,位于浑源县城南2公里,海拔.1米。山间宫观庙宇星罗棋布,林木洞石清奇幽深,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之说。

浑源州城图·《浑源州志》

一、浑源县的前身崞县

我们站在浑河的川原上四望,南部为恒山;恒山的正北面为龙角山;西面一道山梁横列,人称“横山”;东部五峰山绵延。四围群山壁立,中部川原平衍。秦汉时期,在此置崞县,即以其地四围如城郭,故而名之。王莽时改崞县为“崞张”,更形象地描述了这里山如城郭,地势开张的地理环境。诚如乾隆《浑源州志》所记载:“山形如郭,故称崞县”。当年郦道元在《水经注·?水》中描述了这一带的地形和历史:“又东,崞川水(即今浑河)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

文庙

崞县古城的遗址在今浑源县城西8公里的麻庄和毕村之间,当地人把这块地方称为“古城洼”。据村民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把古城洼残存的城墙遗址都推平了。现在在古城洼周边还分布着一些高大的汉墓,最大的高达10余米,考古界命名为“毕村汉墓群”(也称“麻村汉墓群”)。据考古资料介绍,年考古部门在此发掘清理了两座西汉中期墓葬。这两座墓的形制均为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一座是官吏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钉、铜熏炉、铜博山炉、石砚等。另一座出土的随葬物品有素面铜釜、洗、熏炉等。此外,还有铜、陶、铁、漆、铅器及玛瑙、丝织品等件,其中长形石砚为青灰色页岩磨制加工而成,砚边还放着圆锥形的墨丸。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得一街

晋永嘉四年(年),拓跋猗卢进大单于,封为代公。他提出封邑僻远,要求受封陉岭以北的土地。刘琨乃徙崞县、马邑、阴馆、楼烦、繁畤5县之民于陉南,将整个大同盆地交与猗卢,成为后来北魏崛起的根据地。北魏时期于秦汉崞县故城置崞山县,属繁畤郡。东魏天平二年(年),恒州侨治于进忻州市境后,所辖各县也先后南迁,崞山县随之寄治于今原平市崞阳镇,演变为后来的崞县。直到年才改名原平县,即今原平市的前身。

麻家大院

二、浑源始置年代与含义

崞山县南迁后,隋代分属云内县、灵丘县地。唐代又属云州地,后置浑源县。

浑源县究竟始置于何时?目前正史中记载为唐代所置。如《辽史·地理志》:“浑源县,唐置。”《元史·地理志》:“唐为浑源县,隶应州。”但是在唐代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及新、旧《唐书·地理志》中皆没有“浑源”县名的记载。而光绪《山西通志·府州厅县考》中明确说:“(浑源)旧城在州西横山左侧,后唐时徙今治。”

县衙

据史载,早在唐末李克用父子受封河东节度使,在今应县、浑源一带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年,李克用封为晋王,据并、蔚、云、代等地,史籍中也没有“应州”“浑源”等地名的记述。年,李存勖即帝位,国号唐,史称后唐、五代唐。所以我们认为浑源县和应州可能始置于这一时期,史书中所谓的“唐”应该是指后唐。

浑源县名的含义较为明显,当以县处浑河发源地而得名。浑河,古称崞川水,有东、南、北三源,皆在浑源县境内。三源在县城附近交汇后,向西流去,经应县城下庄北折,至怀仁县新桥村注入桑干河。以河流经黄土地区,河水含沙量高,故名浑河。但在明代郭子章《山西郡县释名》中还有一说:“唐置浑源县,因八水合而浑流,故名。八水:崞川水、滱水、黑龙池、神溪水、李峪水、乳泉水、凌云口水、磁窑口水也。”明显这种解释是望文发挥,原来这八条河流分属几派,并没有全都汇合,如何能“合而浑流”?

县衙

年,李嗣源即帝位,是为唐明宗。为避李嗣源名讳,改浑源为“浑元”。如《新五代史·唐废帝家人传》:“废帝皇后刘氏,父茂威,应州浑元人也。”年,燕云十六州归辽后,复名浑源,属应州。金贞祐二年(年),升浑源州,仍置浑源县,隶西京路。元初,以州、县同名之故,改浑源县为恒阴县,以县在恒山北麓而名。至元四年(年)恒阴县省入浑源州。明、清仍为浑源州。年5月,废州改为浑源县至今。

凤山书院

三、浑源县城建设

浑源县城也是一个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城。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浑源)旧城在州西横山左侧,峡水环流,值淫雨泛涨,城多水患,后唐时徙治今治。”浑源县城坐落在恒山北麓的一片高地上,地形如龟,城池依地势围合呈八角形。古人把这种特别的城市喻为“宛若负书状”,即把它比作洛河神龟背驮“洛书”的形态,赋予了这座古城美好的寓意。浑源县城内的古街巷又多曲折,所以民间还有“龟城蛇道”的说法。其实这种设计乃是玄武之象,与北岳所在的方位相合。

田家大院

浑源县城原来仅辟东、西两座城门,俗传西门为神龟之头,东门为神龟之尾。正北处不设城门而建北极阁玄武庙。正南处也本无门而建城楼,后因交通不便始开南门。而城北一马平川,交通便捷却始终未辟北门。有人认为这种设计不合理,也有人认为浑源是天下至北,故不能再设北门云云。实际上这种设计理念反映的是古人对于城市聚落藏风聚气、化生万物的风水思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在这面山背河、后低前高、劲风激流的特殊地理环境中,营造形成一块婉转而滋养的生存环境。浑源县城的建设特点即表达了这种传统城市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圆觉寺全图·《浑源州志》

圆觉寺

圆觉寺

圆觉寺鸟瞰

乾隆《浑源州志·城池》记载:“城周四里二百二十步。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深七尺,宽二丈。”明永乐二年(年),知州陈渊将城墙增高一丈,又深浚护城河。嘉靖四十五年(年),知州颜守贤重修城池。万历二十年(年),随着大同一带明蒙战争加剧,侍郎吴兑呈请以砖砌城墙。知州刘复礼、守备林凤举、董厥负责督工。重建后的城池“高四丈,基厚三丈五尺,顶厚二丈,雉堞七尺,垛口七百零七,敌台十七座,楼橹一十一座,铺舍九间”。同时命名东门曰望恒门;西门曰平川门。城门上各建城楼,外筑瓮城。万历二十九年(年),御史崔邦亮以交通不便,始辟南门,命名引翠门。清顺治六年(年),在姜瓖起兵反清战争中,西门楼及角门铺舍毁于火,城墙多有塌损,知州郎永清重修。

浑源县城周边有东、西、南三关。城内东西大街横贯中部,两侧16条小街翼列南北,形成一系列“十”字街衢。其中的石桥南、北街的十字口为全城的中心点。大街旁主要为商铺、手工作坊、州衙、文庙、鼓楼、钟楼等。小巷中多为民居、府邸。雁北名刹永安寺、圆觉寺及玄帝庙、三皇庙、上帝阁、文昌阁分列城南北。

永安寺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首先从拆除城墙、填平护城壕开始。当时城内大街宽不过6米,小街巷还都蜿蜒曲折,被称为蛇道。从年开始,大街小巷逐步得到拓宽改造,并先后铺设了沥青路面。在城外修建了东关路、翠屏路、恒山北路、恒山南路、北城路等主干道路。改革开放后,东西大街再度拓宽至12米。又先后完成了永安街、恒山路、迎宾街、步云路等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路综合改造和百余条小街小巷硬化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永安寺

近年来,浑源县坚持规划先行,优先发展大县城,择优发展5个中心集镇、个城镇化新农村的规划思路,到年基本形成“两轴一心”大格局。其中的“一心”即以县城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县城框架按照“主体北拓,适度东移”的定位进一步扩大。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一城两区、南依恒山、西至石材工业园区、北跨神溪湿地”的城市发展框架。旧城区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中心,全面恢复浑源古城风貌,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遗产,充分彰显浑源古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积淀。特别是文庙、州衙、麻家大院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使浑源历史文脉得到了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保护。同时新城区建设注重增强现代气息,并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区域特色。力将浑源县城打造建成大同市宜居、魅力、现代化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浑源县域经济极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发展的支撑点。一个全省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在兴起。

栗毓美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