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纪以后都有一个梦想,很想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尤其是当过兵的人,军旅的岁月往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大概一生也不能忘怀。我也是一样,四十多年过去了,那里的情况怎么样了?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多年呢……期待已久的太行之行,我驾车沿着曾经走过的路……京港澳高速到松林店后,转入张石高速……途经的地名依旧,但公路和周边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

我于年末参军入伍,从师部(部队,即铁道兵十四师)驻地高碑店坐汽车,经易县、涞水,到达六十六团(部队)新兵连所在地涞源。那时的这一段公路连柏油都没有,沙石路面坑坑洼洼,非常的巅簸。汽车通过,扬起滚滚灰尘,我们称之为‘摇煤球’。我们当时坐的是‘解放牌’军用卡车,穿过易县,途经荆轲塔、清西陵、安家庄水库(现在叫易水湖)……一路风尘由平原进入太行山区……那时刚刚入伍,穿上了军装的兴奋,加上不知部队是什么样子的忐忑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多年前荆轲去刺杀秦王,离别之时志士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和而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千古绝唱。易水就是现在的拒马河。

古人曰: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仕。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赴秦国,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王虽然没有成功,但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壮士、英雄。

沿张石高速路继续前行,太行山是南北走向,高速路是东西走向。汽车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隧道,最长的一座有八千多米。易县的紫荆关,是古长城的著名关隘,是太行八陉之一。与居庸关、倒马关为著名的内三关。

门额题字有两层,上层为‘河山带砺’,下层为‘紫荆关’。紫荆关两侧是高山,拒马河从中间流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G公路把长城撕开了一个口子,把长城分隔成了两部分。

借用著名的摄影家沙飞先生的一张照片,年的一天,八路军经过战斗,从日寇手中收复重要的关口…紫荆关。年11月八路军在杨成武将军指挥下,在离紫荆关不远处进行了黄土岭战役,击毙了日寇名将阿部规秀。‘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下’。在抗日战争中这一带一直是八路军的根据地,为了驱逐日寇,八路军和根据地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凄的故事。驿马岭阻击战、黄土岭战役、雁宿崖战役,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王二小……弹指一挥间,近八十年过去了……那些为驱逐日寇,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岁月……

铁岭隧道和浮图峪铁路桥。

浮图峪火车站。

过浮图峪不远,铁路的东侧是三甲村,约有五、六百户人家。这一带是一个小盆地,人们很早就修渠引来拒马河水浇地,和周围贫困的山里相比,还是比较富裕的。村里还在渠边建了磨房,甚至改造了一台旧电机,利用渠水发电,供村中照明用。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是非常少见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是八路军的老根据地,杨成武将军、马辉将军在这里赫赫有名……北面是孤山子3号隧道。现在隧道两侧的山谷里千疮百孔,堆满了碎石,据说是前些年开采铁矿石后遗留下的。

‘孤山子3号’隧道口所在地叫‘梯子沟’,那时除了驻有四营的机械连、施工连队,还有团的机械连、汽车连、团的后勤仓库、团集训队等在这里。

当年我们从涞水的赵各庄镇搬到涞源的三甲村附近,营房在北台桥的东侧,紧靠G公路。这个大院里有我们修理连和团卫生队。记得年,我退伍已经近二十年。单位组织我们到五台山旅游后,坐火车经‘京原线’返京,沿途经过的都是熟悉的地方:灵丘、驿马岭、艾河、涞源、浮图峪、王安镇、紫荆关、赵各庄……到达北台桥时,远远的看到这个大院还完好的存在。不知何人在使用它……北台铁路桥。

当年的一张旧照,‘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那时的军装简洁朴素,官兵一致。拍摄于北台桥附近的高岗上,下面是我们的营房。解放军就像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一所大学校。部队的生活是紧张的,但也是愉快的。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在营房周围开荒种菜,到沟里打野菜喂猪;爬上高高的山岗,与战友畅聊谈心;星期天也曾在拒马河边洗衣服,躺在河滩上,望着断崖上飞翔的野鸽子,闭上眼睛享受暖暖的阳光……

站在河边,伴着潺潺的流水,我仿佛又听到了战友们当年欢乐的笑声……

在那个年代,部队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部队的‘拥政爱民’,地方的‘拥军拥属’活动不但做的轰轰烈烈,而且做的扎扎实实。部队到了哪里,只要有条件,帮助当地许多老乡用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使他们得到了免费的医疗,在施工之余用施工机械帮助他们平整扩大耕地……地方上派出了年轻力壮的劳力参加筑路民兵,协助部队修路。当年部队筑路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在那个年代),民兵就差多了。那时主要靠人力,筑路沿线,到处都是充满了激情的人们……

顺着G公路继续前行10来公里,就到了涞源县城。拒马河又称涞水,易水河,发源于此地得名涞源。在县城的北侧,丰富的泉水涌出地面,形成了两个湖泊,湖边种满了古柳。拒马河水之源。

围绕着湖,修建了街心公园。

公园的亭子是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涞源牺牲的成千上万烈士而修建。

屹立在湖边的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的雕像,他的家乡在涞源的上庄。‘牛儿还在河边吃草,放牛的孩子哪儿去了,不是他貪玩丟了牛,放牛的孩子是王二小……’。那时听当地老乡说:王二小把来根据地扫荡的日本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气急败坏的鬼子用刺刀刺死了王二小。实际上王二小当时只是受了重伤,失血过多。但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缺医少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王二小死去……

这歌声伴随着我的童年,王二小是我们那一代人在童年时心目中的英雄。

抗日战争中在涞源著名的战役有黄土岭、雁宿崖,百团大战的东团堡战斗等……白求恩大夫就是在黄土岭战役中,在离战场不远的王安镇附近的孙家庄抢救伤员,不幸感染后病逝于唐县。

涞源虽然较为偏僻,但地处晋冀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远处的‘飞狐峪’最为著名。贯穿境内的有内长城。浮图峪附近的一段长城叫‘孟良城’,是北宋元帅杨六郎手下大将孟良的镇守之地。当年我们曾多次登上孟良城,记得那一段城楼和城墙保存的较为完好,城楼上有‘孟良城’三个字,城楼下的墙边有一石头写有‘束马石’,传说孟良曾在此束战马……站在拒马河边,站在铁路路基和公路上,都可以看到逶迤盘绕在高山之巅的长城,延太行山脉向北至紫荆关、沿河城、镇边城、长峪城、居庸关……只可惜我们在部队的那种环境下,只能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就近从三甲村,过马圈村,穿过山顶的小松林攀登上‘孟良城’。现在这一带的长城,如乌龙沟、孟良城、白石口、边根梁等段,已是旅游爱好者访古、穿越的最爱……解放后,人们在这块曾经布满了战争创伤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幸福的家园。

泰山宫,紧临河源头的西侧,是一座道观。建于唐代,供奉的碧霞元君等。

泰山宫的文兴塔建于唐代。道教起源于中华大地,历史最为悠久,泰山宫的香火还是挺旺的。

阁院寺位于县城内,建于汉代,重修于辽代。寺内的文殊殿是典型的辽代风格的建筑,是国内仅存的几座辽代风格寺庙建筑之一。现存大殿的花格窗棂、斗拱结构、殿内壁画及寺内的铁钟都是辽代原物,极为珍贵。可惜的是殿内佛像毁了,永远的失去了……

辽代的花格窗棂。

辽代的铁钟。

我记得部队的团部当年就设在了阁院寺,不远处是涞源县的县委大院。因工作我也来过团部多次。可能阁院寺现在正在修复的原因,我感到有些陌生,而阁院寺东侧的院子(现在是县文物局?),我觉得更像当时的团部所在地,更加有熟悉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