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位于我国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天寿山脚下,占地约40平方公里,是一个小型的盆地地形,永乐六年五月始使用,至埋葬崇祯帝后停用,历经多年。

明十三陵,作为大明王朝皇帝的墓葬之地,由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亲自监督修建,先后共葬有共葬有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但是陵墓当中为何只葬有十三位皇帝?其中的原因不禁让人慨叹。

明十三陵的风水学问

十三陵背靠天寿山麓属于太行山脉系列。太行山蜿蜒曲折,千百里的山脉延绵不断。顾炎武曾指:

“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代的风水大师将此看作是风水宝地,而陵区也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当初朱棣修筑墓地,请了专门的风水大师来查看,慎之又慎,选择了这块儿风水宝地,安葬自己及其后世。

而各个陵墓当中的建造结构类似,大多数的帝王去世之后,他们陵墓的建造是由后一任皇帝主持的,秉承着“法先王”的理念传承,陵墓的建造没有太大的区别。

虽说陵墓大不相同,但是明朝皇帝背后的故事却是各有差异,尤其是未能入葬的三位帝王。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贫农出身,先是剃发出家成了和尚,然后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后击败了南方的各大诸侯,平定南方后北伐,一统江山,称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当时的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所以明朝第一位没能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其中一位便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是在南京城外的玄武区南麓玩珠峰下,该墓效仿古朝的修建风格,墙内亭台楼阁,巍峨矗立,又有林木湿地,虫鱼鸟兽,其中鹿有千只,林木万棵。

墙外禁军万余人等日夜坚守,古皇陵墓不可谓不大气。虽不及十三陵之壮大,但帝室气派可见一斑。

朱祁钰

朱祁钰的陵墓并没有葬于十三陵墓当中,而是在今天北京西郊的金山上,以王礼相葬。

朱祁钰因兄长在位期间被瓦刺所俘,按照礼法来讲,理应他来继承皇位,再加上他本身才干还算突出,一众朝臣和太后都推崇他上位,朱祁钰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

没想到的是,他的兄长宋英宗被放回,时任皇帝的朱祁钰不想放弃皇位,宋英宗心中对朱祁钰早有不满,于是暗中联系自己旧日当中信得过的党羽,搞了一场复辟。

当时的朱祁钰在朝廷根基不稳,加上宋英宗从政多年,朱祁钰哪里能斗得过自己的兄长,很快朱祁钰下台,宋英宗再次执掌自己皇位。

在朱祁钰被害死之后,宋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于是没有派人将朱祁钰葬在明朝的十三陵当中。

明惠宗

明惠宗朱允炆在改文改制当中实行“削潘政策”,触及了当时宗室潘王的利益,潘王朱棣先发制人,举兵谋反,篡夺了明惠宗的政权,而明惠宗也在战乱之中不知所踪。

明惠宗试图改善明太祖时期重文重军的政策,改文改制,提高文官在朝臣当中的占比和地位,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宽政减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削潘政策。

削潘政策期初由明太祖所立,为了巩固皇室,封宗室各权为潘王,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明惠宗上位后力图改革这一举措,加强中央集权,先后对宗室所封潘王动手,收回兵权,并且罢黜了一大批潘王,当时的朱棣潘王势力最大,最难根除。

也许是是对明惠宗朱棣潘王有所忌惮,没有第一时间对他动手,朱棣在察觉到情况不对之后先发制人,举兵叛乱,上位成功,而明惠宗由于在战乱当中丢失行踪,所以明十三陵中也并没有他的席位。

皇位相争的背后不免刀剑相向,即便是最好的兄弟也,杀伐只是一念之间。

历经几百年飘摇,一个朝代的争斗最终落下帷幕,明朝十三陵的古迹经受时间的考验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一处绝迹,如今跨入其中,仍能感受到千年前帝王皇宫内的风云变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