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行摄·深入认识山西探寻中华文明痕迹(下)
三晋大地,表里山河。
山西是“最早”、“国中之国”,懂得山西就更加懂得。
摄影人如果能够从摄影的领域和角度,用摄影的语言和视角,寻觅探讨山西的中华文明痕迹,尊崇祖德,颂扬文明,继承文化,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山西的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千年的古村落遍布山西,“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后大院文化鼎盛一时。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的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的悬空寺,建成于年前北魏后期,自古以来,是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世界上最奇险建筑之一。
悬空寺全景
“壮观”诗仙李白的题字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位列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九十多处;
五台山五爷庙外侧
山西大同市是一座千载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艺术可以说是国之瑰宝,被誉为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全国“寻根祭祖”唯一的民祭圣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安放着迁民姓氏牌位个,被称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
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黄河奔流至此,黄河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壶口瀑布奇观“河底冒烟”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是“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敞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晋中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还有未行开发而留传民间的很多富豪门第,象聂店斗福财主,王村郝八财主,西白杜五财主……晋商比徽商厉害得多,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钱。山西的农工商富足到什么程度?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有70万山西人后裔在那里。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前几十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现在山西的旅游业已经处于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
山西襄汾多年前的唐尧时期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回旋千古银河映照下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佛教净土宗祖庭交城县的玄中寺
坐落在北岳恒山的天宁寺
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
山西洪洞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广胜寺下寺的水神庙
水神庙内的壁画行雨图
上了教科书的水神庙壁画杂剧图是最早的戏曲见证
广胜寺水神庙里的“捶丸图”世界上最早的高尔夫
山西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一是华夏名人出三晋,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曾出过一本《中华名人大辞典》,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物是山西人。
二是华夏文脉在三晋,山西诗人实际支撑了半部全唐诗,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晋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晋人。
三是华夏财富汇三晋,从宋朝到清朝,晋商纵横一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
四是华夏人气看山西,看中华民族还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山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山西临汾市伊村的尧王故里
尧王“茅茨土阶”古石碑
入境尚存的古尧井
山西临汾的尧庙
尧庙里陈列的尧王时期的“诽谤木”
现在的“华表”就是有“诽谤木”演化而来
山西临汾的青城村是汉将卫青的故里
山西临汾市的卫青霍去病的雕像
山西运城市的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铁牛
山西省曲沃县晋国博物馆大写的晋字牌坊
晋国博物馆“晋魂”群雕
晋国博物馆里的车马坑这里的车马都是真的车马
晋国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雕塑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愿我们能够广泛寻觅,深入探讨,广泛宣扬这些中华文明的传承痕迹,不断增强我们国民的文化自信,把文化和文明传承发展光大。
静远山人
作者/来源:行摄天下张路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