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宁,天下平”是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人们的共同心愿,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国发展大局,明确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刻阐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出了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
黄河流经中国9个省区,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河流众多,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其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
盘点山西70年“治黄”成就
1、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
70年来,山西生态环境实现了由荒芜脆弱到绿色宜人的历史巨变。
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2.4%提高到20.5%,近年来每年营造林面积都在万亩以上,目前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39个,占全省1/3。
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目前全省累计治理面积超过60%,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建国初的4亿吨左右减少到目前的万吨。
2、兴建水利枢纽工程
(1)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内。控制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总容量8.96亿立方米,调节库容4.45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古和山西供水14亿立方米。
(2)龙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托克托至龙口河段的尾部,以发电为主,对万家寨电站进行反调节,同时具有滞洪削峰等综合利用作用。
(3)天桥水电站,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县城和陕西省府谷县县城上游8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排凌、排沙、排污等综合效益,在山西电网中承担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作用。
3、启动汾河、沁河和涑水河生态修复工程
黄河流经山西4市19县,一共.5公里。然而,汾河、沁河和涑水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多年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流、干涸现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启动了汾河、沁河和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实行“一河一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管护、地下水位恢复、河流生态补水、岩溶泉域保护等综合措施,切实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加快改善水生态环境。
4、建立河长制
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的河流。然而,河道治理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河长制已经成为全国多地治理河湖水系的强有力抓手。
年3月,覆盖山西全省河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体系已全面建成,全省名河长已上岗履职。黄河山西段及其支流汾河、沁河和涑水河等每条河流从此都有了自己的河长。
汾河河长:楼阳生省委副书记、省长
涑水河河长:林武省委副书记
沁河河长:贺天才副省长
黄河山西段河长:王成副省长
5、启动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处于黄河流域的吕梁山,既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拱卫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加强对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年5月,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正式启动了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6、建设“山西大水网”
“守着黄河没水吃”,是我省黄河沿岸市、县一直面临的窘况。如何有效解决山西省水资源短缺和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对保障山西实现转型发展的用水需求有重要意义。
年山西启动实施大水网建设工程,以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两纵),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河库连通工程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的供水大网络。
7、黄河流经市县脱贫攻坚
作为黄河流经市县的吕梁山片区,既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山西、陕西两省和吕梁山片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推动片区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年吕梁山片区脱贫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8、打造黄河旅游新品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打造黄河旅游新品牌,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有重要意义。
年,省长楼阳生提出,举全省之力推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年10月,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首批建成路段正式启用,标志着山西打造黄河旅游新品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部分文字来源《求是》、人民日报、新华网、山西日报、百度百科、大同政府网、山西新闻网、山西农民报、山西卫视)
原标题:《盘点山西70年“治黄”成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