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青新闻网」
■石家庄境内太行秋色美如画
石家庄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城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为进一步加强建党百年以及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传报道,引导石家庄市广大干部群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共石家庄市委网信办主办,河北青年报、河青新闻网承办,策划推出“燕赵红色传承之石家庄记忆”专题融媒报道。其中,“触摸发展”专栏聚焦石家庄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并将一直持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石家庄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拼搏、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面貌,展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当好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的崭新形象,激励全市干部群众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千里太行,华北平原天然屏障。
纵贯河北西部的太行山脉,曾青葱荟蔚,水草丰美。然而因自然条件变化及人为破坏,太行山脉的林草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一度“荒山无树鸟无窝”。
如何让这座生态屏障恢复往日荣光?如何为这座大山提供永续之脉?生活在太行山脚下的石家庄人,大力推进太行山造林绿化和矿山治理,多维度构筑生态屏障,一幅绿色画卷已全面铺展在世人面前。
山变绿
贫瘠干石山长出巍巍太行“绿脊梁”
金秋十月,石家庄大地上依然绿意不减。
记者来到省会西部,巍巍太行漫山青翠尽收眼底——昔日不能造林的荒山,而今却郁郁葱葱;过去沙土贫瘠的岩壁,现在已绿意盎然。
很难相信,眼前这如潮般的绿色下面,是曾经寸草难生的干石山;更难想象,这里曾是怎样的荒芜和干旱。
太行石灰岩,山石横着长,种树咋能成活,如何生出“绿脊梁”?对此,石家庄市鹿泉区主管造林的工作人员高计辰给出了答案,“太行山很多山岩都是六七十度的陡坡,乱石堆积、石厚土薄,一铲子下去,直冒火星,震得手都发麻。要想种下的树成活,得先把乱石刨松,撬石块然后码成围堰。坑里缺土,从石缝一点点地抠;没水,从山下一担担地挑。靠着这股劲头,石头山终于见了绿。”
高计辰告诉记者,把这座绿色的太行山“请回来”,是这个时代给子孙最大的福泽。曾经的荒山,如今各种树木的种子已悄悄扎根、出苗、放叶、成长。
“当代愚公”植绿太行山已历20载
太行山今日的绿色画卷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也离不开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务林人。
记者来到井陉县苍岩山镇洞阳坡村。“洞阳坡,旱年多,无水洗脸不刷锅,十年九旱少收成,山高路陡难出窝。”洞阳坡村处于太行山深处,环境恶劣,这首民谣道出了该村的地质风貌。
年,57岁的河北省职业病防治所所长吕日新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提前离岗,辞职来到洞阳坡村承包了该村及相邻南芦庄村的万亩荒山,开启了“当代愚公”植绿太行的大工程。头一年下来,吕日新的体重减了20多斤,老乡们都心疼地劝他,“刚来时白白净净的,现在和我们一样又黑又瘦,要多保重啊!”
20年过去了,昔日的荒山冈披上了绿装,万亩光秃秃的山场摇身一变成了省级森林公园。
今年已77岁的吕日新老人,依然坚守在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的最前沿。他不但创造了洞阳坡“从荒到绿”的奇迹,同时也见证了石家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人致富
太行山沿线经济林产业富了众农户
■河北皇农生态观光采摘园的鲜食枣
如何让更多农户加入绿化荒山行列?事实证明,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不仅绿了太行山,而且富了农户。
记者来到地处太行山的石家庄市赞皇县土门乡郝家庄村。走进河北皇农生态观光采摘园的大棚,一眼望去,处处青翠,颗颗饱满的“脆枣”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果香。
6月份以来,采摘园负责人郝树林就没闲过,忙接单、忙采摘、忙送货。
“除了往外销售,还有很多游客自驾来采摘。”郝树林讲述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收入估计能达到万元左右,明年收益还能再翻一倍多。”
采摘园里种植了3个鲜食枣优良品种,共亩,实现了鲜食枣的绿色生产。“每年6月至10月是采摘期,每斤鲜食枣最贵的时候可以卖到多元。”郝树林说。
太行山脚下的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峪镇张家峪村也因发展特色经济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全村耕地亩,都是旱地,过去解决全村52户、口人的温饱成了大难题。近年来,在市、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种植花椒亩,每年户均花椒收入一万多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郭生强介绍说。
河北皇农生态观光采摘园、张家峪村的实践,都是石家庄市推动发展林果产业、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的缩影,更是石家庄务林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益探索。
生物多
10万多只野生鸟类“青睐”石家庄
多年来,生态发展的路子让石家庄市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形成了一条完整和谐的生物链,植被、鸟类、虫类都在逐年增多,森林及农作物的虫害等在不断减少。
谈起石家庄市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石家庄市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高琼。“今年是我跟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第五个年头,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救助的一只黑鹳幼鸟。”高琼告诉记者,能把这个小家伙救回来真的不容易,“它耳朵周边溃烂,伤口内有蛆,弱得连泥鳅都无法吞咽。”
在救助这只黑鹳幼鸟的第天,也就是今年5月19日,高琼成功使其回归了大自然。“黑鹳背部有个一元硬币大小的全球GPS定位跟踪器,不仅可以保证它的安全,也有利于研究黑鹳的飞行轨迹以及追踪它们的繁殖群体。”高琼说。
高琼告诉记者,据相关监测统计,已经发现有多种、10万多只野生鸟类在石家庄的湿地栖息或短途停留。“这表明石家庄市的城乡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好。”
讲成就
“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达42.2%
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始终把发展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林业工作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
年初,石家庄市正式开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模式。到年,全市五年里共完成造林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并一举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石家庄市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25万亩。截至年底,全市有林地总面积.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2%。
石家庄市现有陆栖(含两栖)脊椎动物种、植物资源2余种。现有的四大类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建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2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这些自然保护地不仅使石家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为城乡居民休闲体验带来更多的绿色福祉。
说未来
“十四五”末森林覆盖率将超43%
石家庄市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生态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石家庄市将把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家公园建设等作为全面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内容高位推动,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以山区和全市的“沿路、沿河、沿湖”“城旁、镇旁、村旁”绿化为重点,依托重点工程项目,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到“十四五”末,全市计划有林地面积再提高7.8个百分点以上,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
此外,到“十四五”末,石家庄市将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县城)创建,不断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计划至年完成森林精准提升面积万亩。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张蕾
■供图/石家庄市林业局中共石家庄市委网信办
河青新闻网编辑肖延昭
频道主编耿硕
频道监制李默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