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不出辖区本地一日游有一条经典路线,那就是南洺水看水、朱温坪看房。南洺水和朱温坪是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两个相邻的村落,地处太行山腹地,周边山清水秀,环境清新,各具特色。尤其是朱温坪的民居建筑规划得整齐划一,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红石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到朱温坪,很难想象原来石头房子可以建得这么美。

临近村口,目光就会被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所吸引。这便是朱温坪村标志性建筑宏文楼。宏文楼建成于一九九零年,历时三年。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日起进行过一次大型修缮,历时四十天告竣。历史上,在冀南山区村落都会在村口建一座阁式建筑。从天津到河北,许多地方都将“阁”读作“皋”。建筑底部门洞作为出入通道,上方建有形式各异用途不一的特色建筑。比如沙河纸坊的观音阁、峰门村的文昌阁以及西黄村镇多个村口的阁式建筑。

朱温坪的宏文楼题名苍劲流畅,铁画银钩,应该是出自邢台书法名家杨玉堂之笔。杨玉堂,字石庵,号墨仙,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顾问,河北省博物馆名誉研究员,邢台市群艺馆研究馆员。宏文楼单脊四檐,飞檐斗角,螭吻咬脊,瑞兽镇边,红柱撑廊,黄瓦扣顶,廊下彩绘八仙过海图,整座建筑古色古香,气势恢宏。

在宏文楼前广场上极目远眺,山外青山连绵不绝,山峰参差错落,颇有巍巍太行的磅礴大气。脚下和村东是绕村而过的河谷,谷中一年四季山泉流淌。河谷上方便是赤壁丹崖高大巍峨的山脉。从朱温坪东北方向的雕崖翻过这座山就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和太行奇峰雾子垴。

朱温坪村北有座皋式建筑通过笔直的缓坡街道与南口的宏文楼遥相呼应。皋门外建有影背墙,墙体对联是:鸟语花香风光好,湖柳喜迎八方客。温馨的联语表达了朱温坪村淳朴、好客的民风。出皋门左转约一点四公里便是太行水乡南洺水。

高大的皋门拱券是由一块块红砂岩方条石拼砌而成。和宏文楼下皋门相同,内壁圆润、外壁平整,足见当地村民和工匠的高超建造工艺。从皋门内居高临下可以一眼望到宏文楼。笔直的街道北高南低,两旁是整齐划一的石头民居。

许多朋友可能非常震撼于眼前的成排石头建筑。其实,朱温坪村以前也是大家经常见到的布局杂乱无章、街巷狭窄逼仄、建筑风格不一的山村模样。直到后来,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冯召申与村委会成员几经讨论,找专家论证,痛下决心,决定在原址上重建朱温坪“新农村”。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由原来邢台县城建局规划,年动工,年基本建成的新朱温坪村。

重新规划、建设一新的朱温坪,全村整体建筑格局统一,为标准太行山区四合院结构。主干道将朱温坪一分为二,坐北朝南的东西两片民居,又分成三排两纵。村西坡地有数排坐西朝东民居,同样采用当地山上的红砂岩石造规格。这样既保留了古代军营山寨的用地格局,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规划。

朱温坪的小巷石板铺地,石头台阶将坡地上的民居与主街道两侧的成排四合院连接成有机的整体。街道和小巷都有平缓的坡度,院落高度高于街巷,使得排水通畅,不会造成雨季内涝。

全村房顶均采用石板搭建。从高处看层层叠叠但又非常整齐,似乎是在大山脚下平铺开来的石板拼图。太行山区的屋顶多用石板代替南方常用的瓦片。这种就地取材搭建的房顶不仅遮风挡雨,还能防晒御寒隔热。加之石头墙体普遍较厚,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朱温坪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村庄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叛将、后梁开国太祖皇帝朱温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村庄改造前的皋门就是当时留下的军营寨门。至今村中还流传着许多与朱温和黄巢起义军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

金秋时节,栗熟柿红,溪流潺潺,青山叠翠。在太行山最美时节邂逅魅力四射的朱温坪。看特色民居建筑,赏壮丽太行山水,品历史文化传说,朱温坪不失为一处户外休闲游玩的理想目的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