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美好的秋季里过一段山居生活,一直是萦绕我心中的一个梦。前几天,正好有一个到太行山拍摄秋景的机会,我的山居梦便成了现实。

我们去的是河南辉县的一个小山村——沙窑乡的郭亮村。从辉县开车到郭亮村本来有一条很好走的柏油路,但当时由于路面在修整,通不了车,我们只得走山路。通往郭亮的山路又窄又坎坷,会车时必须一辆车先停在路边稍宽的地方让另一辆通过。否则,一不小心,高低不平的路面就很容易使剧烈摇晃的两辆车碰在一起。我们边走边问路,山民们热情地给我们指方向。但当我们问到离郭亮还有多远时,他们全都答不上来,只用“远着哩”或“远呢”几个字来应对我们。这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心里似乎没有里程的概念。

车开得慢,但我们并不着急,因为借此我们还可以慢慢欣赏车外的风光。路的两旁,是刚刚破土而出的麦苗,有时,又是一片青翠的萝卜、白菜,山坡的峭壁上,一丛丛的山菊花正黄得热烈……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山野气息。

近黄昏的时候,我们的车子终于到达了郭亮村。早已知道我们要来的信息的女房东已经在村口迎接我们。车子一停下,她连忙上来帮我们背包裹。我们进得门来,她先端来一盆山核桃,不一会儿,又炒了四个小菜,叫我们先喝点酒歇一歇,然后安排我们住到客房里。虽然是山村的屋舍,但里面干净整洁的程度不亚于正式的旅馆。

这个村子座落在海拔米的一个断崖上,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但它却没有我们想像中的一般小山村的宁静。我们来时,村里正住着多名来自河北、江苏、山东和河南一些院校写生的学生。山坡上,小溪旁,山路边,村头和房顶上,随处可以见到支着画夹和背着相机的学生和游人。

郭亮村有四个自然村,83户人家,但已成为《大众摄影》图片社、安阳大学美术设计系、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郑州市职工摄影家专业委员会等三四十个学校和社会艺术团体的创作基地。这类写有“×××创作基地”或“×××写生基地”的牌子几乎在每家门口都可以看到。郭亮村其实很热闹,淳朴的村民们也喜欢这种热闹。因为这种热闹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郭亮村四面环山,秋季,每天下午3点钟,村里已经没了阳光。

郭亮村盛产柿子、山楂、核桃等山货,但在过去,通往外界的路却只有当年郭亮率部上山时走的一条被称为“天梯”的险路,出山极为困难。

为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年,全村人集资筹款买来钢钎、铁锤,在既无电力设备、又无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男女老幼齐上阵,用了5年时间,在一面断崖上打出了一条高5米、宽4米、长1.2公里的山洞。这个山洞,就是我们可以开车通过的郭亮洞。后来,日本名古屋电视有限公司闻知此洞的开凿情况,深感奇异,遂拍摄了一部电视片,向世界介绍郭亮村人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的不屈精神。此后,著名导演谢晋来此执导了电影《清凉寺的钟声》,并刻碑留言:“太行深处的郭亮村为《清凉寺的钟声》的乳泉村。我们曾在这里度过盛夏深秋,我们曾和郭亮村的父老兄弟结下深厚友谊。美丽的村庄,勤劳的乡亲,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从此以后,电影《走出地平线》、《天伦》、《双雄会》,电视剧《山乡秋红》、《红街花》、《金戈铁马》等三十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成功。郭亮村一下子出了名,写生的、摄影的、旅游的纷至沓来。

郭亮村的房子错落有致,从一家到另一家去得走一级一级的石板路。石墙、青瓦、窄小的院子使这个村子洋溢着一种古朴的气息。

太行山的一大特产是柿子。我们来的时候,正是山民摘柿子的季节。在另山村,我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汉三下五除二地就爬上了一棵十几米高的柿子树。他用一根一头是鸭嘴形的竹竿扭折连着柿子的小树枝,一叉一个准,动作利索得很。不一会儿,柿子筐就满了。我们的相机里,也留下了这位老人的身影。

从另山村回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两位女学生正蹲在一面高高的石墙上写生,她们专注的神情一下子打动了我们,蓝天、石屋、石墙和娴静的女孩子构成了一幅很美的图画,我们端起相机赶紧按下快门。他们是江苏淮阴师院美术系的学生,一行51人是连续坐了两天的火车和汽车才到达这里的。

巍巍的太行山,成了无数人艺术灵感的源泉。

晚上刮了一夜大风,树叶落地的声音听起来很像雨声,半醒半梦之间,我们还以为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早晨一看,地上一点雨迹也没有。在我们吃过早饭去白龙洞的路上,看见路旁的一棵大柿子树下被风摇落了一地的柿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