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圣志双瑞翟濯
3月12日,赵化录(右)走访了解辉县市华兴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张浩然摄/本刊
◇三代党员干部的接续奋斗,皆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入党,就不能只想着自己。入党,就意味着以后做事要考虑人民群众。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带领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 ◇“咱当干部的,不要成天空想着‘我要联系群众’,更不能嘴上喊着‘我在联系群众’。真正的联系群众,就是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官,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 这是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故事。 里巍巍太行,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这片山区不仅缔造了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不断涌现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吴金印、赵化录、宋云天便是其中的代表。老、中、青三代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乡镇干部。吴金印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3年;赵化录二十三年如一日,把一个传统的农业镇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90后”清华博士宋云天,放弃了城市的优渥待遇,选择到农村摸爬滚打,如今脚步越走越扎实…… 三代党员干部的接续奋斗,皆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归来、见证、坚守,人们再次发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 太行山知道答案。 归去来兮 提到55年前的一幕,已经79岁的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依旧记忆犹新。那是年的夏天,24岁的吴金印来到太行山深处的狮豹头乡,看到一位大娘的饭碗中,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 “山里人都吃这个?”吴金印问。老人没回答,却把头低到了胸前。 吴金印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个好不容易走出农村的“土娃娃”,本有机会到团地委工作,然而他却执拗地要求回到农村。 “入党,就不能只想着自己。入党,就意味着以后做事要考虑群众。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带领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这是吴金印18岁入党时村里老支书对他的嘱托,吴金印铭记在心,这也是他始终“恋家”的理由。 在黄土地上扑下身子实干的,还有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自从年来到冀屯,他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3年。 漫步在今天的冀屯镇,几乎感受不到这里和城市的区别。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道路,一应俱全的商超……冀屯的一切,都在展示着发展的加速度。而在23年前,落后面貌曾让赵化录大吃一惊。 “当时,这个传统的农业镇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33个村全是砂石土路,老乡就在土里刨食,有的连房子都盖不起。”赵化录说。 归途也许不同,但目的地却始终一致。“对我们这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乡镇干部来说,回到乡村工作是一种志向。”回到农村,就扎根农村,23年间,赵化录点石成金般地将冀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地,拥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响当当的名片。 年的毕业季,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面临着人生的重要选择:导师希望他留校任教,南方某省抛来“副县长”的橄榄枝,北京的大公司也对他许以高薪。 宋云天的选择出人意料——他只身回到老家河南,选择做一名“博士村官”。 “从黄河走到长江,我们一生走遍四方。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都是我们的家乡。”这是清华大学水利系的系歌,也是激励宋云天到基层的精神之源。“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去基层?因为最广大的群众在那里,更是因为还有许多人没能过上向往的生活,需要有人回过身去,帮助他们更快地向前走。”宋云天说。 大山见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狮豹头乡,吴金印带着干部群众造田、打井、引水、架桥、筑路,营造良田亩,植树20万株。年来到唐庄镇后,他又在后山沟、十里沟、金门沟新造农业和林业用地0多亩,修建鱼鳞坑多万个,绿化荒山多亩。 对吴金印,当地群众有三个称呼——“造地书记”“茅草庵书记”“布鞋书记”。在带领群众开山造地的过程中,吴金印吃住在茅草庵;为了寻找水源,他翻山越岭,七天磨穿一双鞋。 赵化录,同样在一座小乡镇干出了大成绩。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竟然在冀屯这个并不为外界熟知的中原小镇。 初到冀屯时,赵化录用了半年多时间把全镇33个村跑了个遍,和群众探讨增收门路。在一次走访中,村民曹永军种的三座食用菌大棚引起了赵化录的兴趣。“一家一个棚,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赵化录找到了冀屯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干部带头、群众跟上,冀屯镇掀起了建棚高潮。年,冀屯镇食用菌大棚达到1万多座,实现了户均1座棚。为了扩大销售,赵化录带着镇干部到北京、武汉、郑州等地找市场。食用菌批发集中在凌晨,他们冬天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发宣传单、谈客户。 为了实现食用菌产业现代化生产,赵化录又四下广东,从一开始“企业大门都不让进”,到“率先满足企业要求的用地用电条件”,最终成功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如今,冀屯镇日产金针菇吨。全镇6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业,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3年前的1元增长至元。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是辉县人干事的秉性,我的老师赵化录身上就有这股脾气和韧劲。”从北京回到河南,河南省委组织部特意安排宋云天跟着赵化录学习取经。 虽有良师撑腰,可群众不一定买账。“清华博士?恐怕他吃不了农村的苦。”背着双肩包,骑着自行车,刚到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的宋云天,怎么看都不像是来当“村官”的。对于这个城里来的娃娃,村民们议论纷纷。 面对质疑,宋云天没有多言,而是选择从和大家一起干杂活做起。有村民笑话他扫地的动作笨拙,也有人上前纠正他拿锨掘土的姿势,宋云天虚心请教,手中的活一刻也没有停下。 年12月底,来到前姚村还不到两个月,宋云天在全镇干部大会上的一次工作汇报,把很多人都震住了。“从户口总数到姓氏比例,从年龄层次到单身人数,从成婚数量到生育变化,一张图表分析得清清楚楚。”不少干了多年基层工作的镇村干部说,对农村工作了解得这么细致,自己真不如宋云天。 走门串户指导村里的学生学习、为前姚村制定第一个高标准规划、敲响辉县市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第一槌”、举办“向阳花海”乡村文旅节……年,宋云天在前姚村接连打了几场“硬仗”。 不知从哪天开始,当宋云天走在村里时,主动和他打招呼的村民变得多了起来。 人民是山 “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这是吴金印的话。 绿军帽、棉布衣、黑布鞋,吴金印装扮得如同普通农民。唐庄镇上,几乎每个村子里的人都认得出他,熟悉他的人叫他“老吴”“吴叔”。 “咱当干部的,不要成天空想着‘我要联系群众’,更不能嘴上喊着‘我在联系群众’。真正的联系群众,就是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官,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这样遇到事,你就会自觉地替群众着想,跟群众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架子。” “乡镇干部不能像‘井里的葫芦’那样,从上面看深入下去了,可从下面看还浮在表面。”干了23年乡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对乡镇工作同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民情日记”是赵化录探索建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也是破解乡镇干部“浮”在表面的关键举措。赵化录要求乡镇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走村访户记录群众的酸甜苦辣。他带头一户一户地走,一户一户地记,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几年下来,赵化录的“民情日记”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23年镇党委书记的经历,让赵化录总会被人问这样一个问题:“23年任职基层一线岗位,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心里觉得亏不亏?”赵化录说,每个干部比的是事业,而不是资历,“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 “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回忆曾经决定的时刻,宋云天说,那时并没有给自己停留犹豫的时间。“我害怕优渥的生活会让自己忘记来时的路……既然决定了要为人民服务,还是即刻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捆绑在一起最令人心安。”宋云天在日记中写道。 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宋云天发现曾经抽象难懂的政策文件,原来可以细化成诸如打扫卫生、填坑修路这样的琐事;他也发现,乡村振兴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而让他欣喜的是,返乡的年轻人正在彼此学习、互相激励,鼓足了造福家乡的劲头。 斗转星移,唯有大山的巍峨和共产党人的初心永恒不变。三位乡镇干部,三代共产党员,历史的接力棒在他们手中接力传递。今天,他们仍在各自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答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