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好治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8/5882212.html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句道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国家政权的更迭之势,也表明天下格局变化之趋势。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程中,儒家的“大一统”的价值观是早已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而造成国家分裂的人就是国家的罪人。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在天下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分封之人统一效忠周天子,无不体现着这大一统的价值观。

虽然大一统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思想,但中国也经历过国家分裂,各地割据的局面。国家的分裂造成社会凋零,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观察地图可以发现分裂时期政治格局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南北对峙,极少出现东西对峙的局面。南北对峙的局面是中国的一个历史现象,这种局面的形成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南北对峙

中国古代政权南北对峙很大程度是根据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依靠当地的天然优势。首先,南方和北方的地形地貌相差悬殊,北方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主,地势在局部之间有很大的连贯性,有着大规模的耕地和草原,气候寒冷干燥加上周期又长,降雨量偏少,大江大河数量少且集中分布。

同时北方行动主要以骑马为主,而且多优质草场,能够饲养和照料大规模数量的马匹。正是由于北方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方自古就适合发展大规模的步兵、骑兵等,在北方土地上更是容易爆发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也衍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理论。

与此相比,南方的地形地势多丘陵、沟壑、盆地,地势犬牙交错,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并不适合大规模步兵作战。相反,南方适合山地游击战,配合当地高大茂盛的植被,丘陵能很好的起到隐蔽牵制的效果,往往是易守难攻。

同时南方气候湿润,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集且布局分散,沼泽遍布,所以人们日常出行多为乘船。南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展自己的骑兵,在地势凸凹的地区马匹就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南方缺乏优质草场,且马匹需要去购买,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渐渐的就放弃了骑兵。南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南方人熟悉水性,且造船技术发达,可以发展自己的水军部队,对抗外敌。

南北之间兵种的差异也容易造成南北之间的僵局。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就发生在如今的湖北省咸宁市。曹操在北方集结大军欲统一天下,发起了向刘备、孙权的战争。

但是曹操的北方军队不识水性,经常会发生晕船的现象,曹操便下令将战船都锁到一起,这样船就不会摇晃了。刘孙联军充分发挥水军优势,主动出击。周瑜采纳黄盖的火攻之计,火烧曹操战船,曹操被迫撤退,放弃了进攻南方的想法,转而经营北方。曹操的失败中,地理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渐渐的,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因地制宜的天然屏障

中国古代因为其改造山川河流的能力较弱,无论是建国还是行兵打仗,往往讲究的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大自然的天然屏障以达到保卫国都或者获得胜利。长安作为古代中国隋唐两朝的国都,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中心,西面有着太行山脉,北面是黄土高原,又位于黄河上游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

同时,山脉也是经常成为最理想的天然屏障。在中国古代的天然屏障中,燕云十六州又是重中之重,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主要指从山西大同—张家口—北京这一带区域,包括了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该地区多山区,地势复杂多变。

燕云十六州的南面就是中原农业区和不同朝代的国都,其战略意义非常显著。燕云十六州和长城相互配合,使王朝能够抵挡住来自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应对和以骑兵为优势的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始终占据主动,保卫国都的安全。自从五代十国后,燕云十六州被辽、金所把控。北宋时期,因为没有了这一道天然屏障,游牧民族的铁骑可以肆意南下,也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秦岭淮河一带的作用和燕云十六州一样,也是天然的屏障。淮河位于长江以北,它与长江之间所形成的缓冲地带河道密布,沼泽多而分散,易守难攻。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南宋和金签订合约,以六盘山—淮水为界,淮水附近的复杂地形可以为南宋国都形成一个缓冲区,不但能够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进攻,还可以充当打击北方势力的桥头堡。通过秦岭淮河这一天然屏障,造成了短暂的南北双方的对峙。

秦岭淮河流域的战略地位显著,一旦淮河流域不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治中心便会暴露在对手的面前。

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早日争取全国解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越过了淮海,像一把利刃直插国民党“腹部”,这意味着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在之后的淮海战役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殆尽,大大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淮河流域在南北对峙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古代地方割据的统治者能够维持长期的统治局面,同淮河流域的精密防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扮演不同的“角色”

古代中国容易造成南北对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方和北方在历史中所扮演“角色”不同。在隋唐以前,北方一直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南方处于还未开发的阶段。

到了五代十国,北方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而南方相对和平的环境,吸引着人口不断的向南方迁移。两宋时期,定都南方,又再一次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同时,南方又面向东南亚,商业贸易繁荣,为南方带来了极其繁荣的经济景象。渐渐的,南方逐渐取代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而北方主要是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南方和北方的所起到了作用不同,便会出现一种均衡的局面。

正是由于南北的巨大的差异,也会造成不同状态下的对峙。假如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国家分裂,北方宣布独立,想要建立一个不合法的政权,这时候南方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其充足的粮食储备而进行讨伐或者在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样便又会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

四,为何很少存在东西对峙

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大多为南北对峙,当然并不是说并无东西对峙,而是相对来说东西对峙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或者持续的时间很短。从中国的地形地势和河流流向来看,中国的山脉和河流大多都是横向走势,很少有南北走向的山川河流,这一地理布局就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古代东西对峙缺乏一个必要条件—天险。

中国的地形地势分为三个阶梯,它们之间海拔相差甚大。所以当存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对峙时,第二阶梯可以凭借着高度优势对东部地区形成俯冲之势,迅速的打破对峙局面。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东方六国无力单独对抗,便联合起来拒秦,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但秦国凭借着在第二阶梯的优势,位于关中盆地地区,前可进攻中原,退可自保关中,这一天然的优势最终打破了东西对峙的局面。所以东西对峙只会存在一段时期。

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条线,能够解释为何很少存在东西对峙,这一条线便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这一条线将中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的面积大约40%却有着中国94%的人口,西部有着60%的面积只有6%的人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部凭借的平原和出海口的优势,经济迅速的发展,逐渐的超越了西部,东西对峙的格局不复存在。

从世界历史来看,东西对峙大多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在二战后,形成了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东西方阵营。同时在冷战因素的影响下,德国分裂成南德和北德,朝鲜分裂成朝鲜和韩国。不管是东西对峙还是南北对峙,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总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这是由当时的的生产条件状况所决定的。不管古代中国分裂成如何局面,最终历史的车轮都将驶向国家统一,没有人能抗拒历史的潮流,无一例外。乱世之后,必是大同,

参考文献:

[1]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2]饶胜文.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之争与南北对峙[J].军事历史,(1):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