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今天我们将要走进河北省井陉的于家村,去倾听那里的山村故事。
于家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村子地处太行山东麓,房舍、街巷就地取材,全部用当地的石头垒成。就连平时使用的桌凳,水缸和日常工具,也是用石头凿成的,所以又被称为石头村。
于家村的村民几乎全都是于姓,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后代。年,于谦受人诬陷被害,他的家人分散逃亡,其中一个儿子在仆人的掩护下,辗转来到井陉的南峪村隐居。在井陉于氏最早的家谱中,于谦被隐写成于钱。明朝成化末年,于谦的两个孙子离开南峪村,来到今天于家村所在的这个小盆地。年龄稍长的名叫于有道,另一位是他的弟弟于南道。兄弟俩开荒种地,凿石建窑,家道渐渐兴旺起来。
于大爷原在河北体育学院工作,年被村委会请回来,整理村史材料。在誊写多块石碑的碑文时,于大爷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于家村历年制定的村规民约。于大爷介绍说,节约用水有水规,挖池有挖池的规定,盖房要占房基地它就规定了,水必须往你的院里边流。
这是为什么?水流到街上面影响别人走路,所以规定往院里面流。风水也讲,水不外流。但实际上它主要是为了方便别人。还有瓦房,有一半是在街上边的,盖房你不能流到街上边,流到自己房后的一尺半的水沟,还得流到自己家的位置,这些规定都很严格。
其中一块石碑刻的是村民用水的规定,叫《柳池禁约》。清乾隆三十九年刻制,但内容条款却是明嘉靖年间制定的。于家村所在的井陉县,是个干旱缺雨的地方。河北有居民谣,平山不平,井陉无井。于家村地下水的水位都在百米之下,人们吃水全靠积蓄雨水。于有道建村时带着他的五个儿子,在村外的南山上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旁边栽上柳树称为柳池,为全家人吃水的水源。到了明嘉靖年间,于家已经繁衍到了第五代,人口达到了多人,这时人畜饮水出现了紧张。
当时的家族长就制定了一个村规,就是叫《柳池禁约》。碑文中写道,“日久坑深则挖池不力”,时间长了有淤泥,你得挖出来。“门多人众则取水不公”,不公平,怎么办,每年挖池按门出工。就是一户出几个工,按规定走。
为了体现公平,村规对鳏寡孤病四种人特殊照顾,这些人家可以免除清挖池泥的劳动。为了节约用水,《柳池禁约》还规定了每家每天用水的数量,吃水序一瓮,取冰许两担。如果超量使用就要罚50文钱,罚没的铜钱充当修理水池的费用。到了康熙三年,为了保护南山的草木以涵养水源,又制定了《禁山林碑》。
今天,虽然于家村已经打出了米深的机井,吃水再也不靠南山上的蓄水池了,但村民们一直遵守着祖宗立下的规矩。现在这座山上的草木丰盛,入秋后满山的树木一盘金黄,是于家村最美的地方。
专注于研究传统村落的学者认为,有了《柳池禁约》和《禁山林碑》的双重约束,于家村人才得以在这样缺水的地方生存下来。正是这个乡约,这个民众自发规定的这个乡约,使得这个村子能够度过了很多灾荒,能够在干旱的年月里顺利地发展繁荣。而且这种民风从古一直传至今天,村里自然景色保护得非常好,像它德南山、东岭、西垴、北寨,周围整个是一个田园式的风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