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研学太行山从认识“云台地貌”开始
红石峡谷
如果说河南焦作云台山的地貌景观是整个太行山乃至燕山地区的地貌缩影,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去过云台山旅游的人再到太行山区的其它旅游景区旅游,会发现到处都有“云台山”的影子,云台山这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地貌景观,曾被命名为“云台地貌”。云台山百家岩长崖绝壁太行山强烈抬升形成的石墙地貌1、山水相依的地形地貌
地貌也称地形,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蛇曲河流形成的鲸鱼湾
地球的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
各种地貌形态构成了不同的景观骨架,形成风格各异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群峰林立的张家界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自然景观的基本地貌。赤岩险峻的丹霞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新疆彩虹山
2、相识“云台地貌”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太行山,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焦作地区的云台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北—西南走向,绵延余公里,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近年来,在这个分界线上形成了以云台山为代表的集“雄、险、秀、幽、奇”为一体的太行山旅游带。这种地貌景观被称为“云台地貌”景观。崖台地貌山泉竞秀
“云台地貌”作为太行山地区地貌景观类型的典型代表,从形成地貌的岩石组成上,主要特征表现为,上部为以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中下部为以元古宙紫红色石英砂岩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下部或底部为太古宙变质岩形成的缓坡;其中,“紫红色石英砂岩地貌”和“碳酸盐岩地貌”为其主要的岩石地貌类型。3、“云台地貌”形成地质背景云台山属太行山系,“云台地貌”泛指发育在华北以太行山、燕山为代表的层状地层分布区形成的多层次层状地貌景观。其主要表现为垂向上崖台似梯,山峰棱角分明;横向上谷壁如墙、群峡间列,峡谷内横向上表现为“谷中谷”’或“峡中峡”的地貌景观”。山顶夷平面景观
多层层状地貌
云台地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在华北地貌演化的大背景下,太行山快速隆升)、岩石组合(以倾角近水平的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泥岩等岩层上下叠覆为基础)、气候条件(暖、冷和湿、干气候交替)与水动力因素(河流强烈下切)、表现形式(崩塌、垮塌、滑塌、坠落)和地质演化过程(间歇性抬升)。深山藏古寺
4、云台地貌具有韵律性和有序性变化的地貌特征中山向低山丘陵过渡地貌
中山向低山丘陵过渡地貌
中山直接过渡到山前平原
云台地貌在山前断层北侧10km范围内发育最好,向太行山腹地所在的山西高原纵深发展,由于山体完整,地貌景观数量和景观值逐渐变差,构成了云台地貌系统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发生韵律性和有序性的变化。例如,云台地貌在沿山体走向上具有沟谷的相间分布和沟谷内景观的相似性的特征;从山前到腹地的纵向延伸上,山前地貌因山梁和山沟流水冲刷切割的差异,常形成平原或低山丘陵地貌;向北纵深发展因受山前次级断层带(破裂带、劈理带、密集节理带)的影响,地貌常表现为石墙列屏和平谷底、裂隙沟等;随着远离山前断层,区域节理裂隙代替次级断层带,围谷、瓮谷、双壁对峙大峡谷纵横交错。从而构成了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地貌景观发生韵律性和有序性的变化特征。
云台山主峰
九九重阳峰
5、云台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具多样地貌景观有机结合的地貌特征重峦叠嶂
云台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美学价值耐人品味,既有北国雄浑的万仞峭壁、石墙和峰墙、宏达深邃的瓮谷、围谷和嶂谷,又有南国秀丽的峰丛、溶洞、石花、石幔和钙华体群,各种不同景观的绝妙组合,构筑了云台地貌异彩纷飞的景观地貌类型。如赤壁丹崖、长崖、石墙、方山、峰丛、孤峰、围谷和瓮谷、悬沟、隘谷和嶂谷、谷中谷、套谷、溶洞等。峰林地貌
望龙瀑布
近年来关于云台地貌的研究成果很多,每年都有很多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在此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云台地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云台山的旅游迈上了新的台阶。上述内容属个人观点,仅供大家欣赏,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完――作者:章秉辰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九三社员,地学科普旅游之窗自媒体创办人,河南沁阳市人。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数十家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主编出版《邙山黄土特征及区域对比研究》、《东亚裂谷对云台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郑州黄河科学导游指南》、《王屋山科学导游指南》、《云台山科学导游指南》,参与出版《河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中国王屋山及临区元古宙地质研究》等各类专著10余部,发表各种论文40余篇及大量的自媒体科普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