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的布达拉宫
文/任小雷
河北涉县是革命老区,地理位置独特,属太行山东部余脉,历史沧桑厚重人文景观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涉县人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与天斗与地斗,修田造屋,屯荒垦植,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诗篇,“将军岭”留下了刘邓大军战斗过的足迹,“娲皇宫”讲述着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美好传说,“圣福天路”铭刻着当代人愚公移山的宏伟壮举……
今天要说的就是距县城东北方向四十里的更乐镇东边,有一个叫“大洼”的小山村,该村三面环山,村后山崖间有一奇石,形似一位拱手站立的老人,当地人形象的称其为“孔子峰”,这里的山层峦叠嶂,虽没有五岳泰山的巍峨雄壮、没有华山斧劈刀削般的绝险,更多的是舒缓延绵不绝,端庄粗犷中带有几分灵秀,整体看上去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村子过去叫“凤凰窝”,后人认为“窝”字蹩屈,难以伸展,后改名“大洼”延用至今。
村庄不大,有多户人家,多口人,房屋相对集中,均依山而建,建筑材料土木石结构,但以石头为主,由山上就地取材,走进村里家家的房屋都建在高大的石台之上,低的数公尺,高的三四丈,石台基、石墙壁、村中许多地方还有石碾石磨、石碓臼,石栓马槽、等石制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同一座石头博物馆,村庄房屋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石头大小不一,垒砌工整底宽上窄呈梯形状,抗震能力强,数百年来非常坚固,抬头望去似城墙、如碉堡,宛如挂在云间的一幅立体彩墨画,海市蜃楼般的迷人,非常壮观,曾被专家誉为“太行山中的布达拉宫”。
可以想像在祖辈刀耕火种的年代,交通不便,粮食短缺,人们连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驴马牛是山中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它的价值不亚于今天家中有一辆宝马,但牛马也仅为少数人所有,更多的人是靠两条腿走路,一双手劳动肩扛人抬,建造这样一座石头村,难度可想而知,需要采石、运输、加工打磨,搭架垒砌,石材体量之大,需要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作出的牺牲可想而知,不亚于建造一座胡夫金字塔,堪称山中一大奇观。
村里都是张姓,无外姓掺杂,据张氏家谱记载,其祖先自明朝嘉靖年间迁来立村,拓荒造田,繁衍子孙至今已28代,由于地理偏僻,历史没有涉及过大的战争,所以村中保持着原始风貌,明清古建筑较多,村中有“山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奶奶庙”等建筑,筒瓦石墙,木柱梁檩起架,棱格门窗,曾经的彩绘已斑驳褪色,沧桑中仍带着古色古香。逢年过节香客们都到庙里烧香拜拜,祈福还愿,大家捐钱说书唱戏,民间社火,舞狮舞龙,踩高跷、高台、跑旱船等项目……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观看,邻村三乡五里也都来这里看热闹助兴,各类小商小贩也都将山外物品带到这里贸易交流。
这里过去十年九旱水源缺乏,这给山里人靠山养家带来很大冲击,天上的雨水就是命根子,那是龙王爷的恩赐,所以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对天充满了敬畏与感激,把水视作金银财宝异常珍惜,家家院里都建有水柜,就是在院里挖个坑,石础把底盘打夯坚实,从山上将石头采来,请石匠用称手的锤子凿子打磨的有棱有角,一块块将四周砌筑起来,夹缝处都用石灰泥摊匀压缝密封以防漏水,铺好底石灌了浆,将柜顶逐层收口高出院面数寸,在与院面接触处留流个水口,上边盖块石板,以防小孩鸡猫等物件不慎掉入,这个水柜就算建好了,家家都铺着石头院面,快下雨时将院子打扫干净,将水柜入口的布塞子拔了塞住大门口的水道,这样下雨时院里的水一股脑就都流到了水柜里,院里屋顶根据开间大小有双坡有单坡,最大程度上利用回收水源。村里的大街小巷过去也是石头铺路,一般都是一头略高一头略低,路中间流一条浅浅的水槽,路的尽头都有水窖,水窖比家中的水柜要深许多,口上几层用石头砌筑石灰粘合压缝保护,防止雨水冲塌水窖,下边都是自然土井壁,这样下雨时街上的雨水自然流到了各个水窖里,不致于白白的浪费掉。有时连绵数日下雨,还会将水窖灌满溢上路面,水窖口泡时间长了也有垮塌现象发生,但这种情况不多。
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过去没有水泥,石灰就是最好的密封材料,但要花钱到灰窑去卖,它的密封效果远不去现在的水泥,很多水柜渗的厉害,所以老百姓用水都非常节约,往往是淘米的水洗菜,洗过菜的水洗手脸,然后再浇院中树或菜,地里也都建有水窖,需要栽瓜点豆时,就近挑水取用,旱灾季节往往会将水窖的水挑空,所以过去乡民常为吃水发愁,天不明就得起床有条件的赶上骡马牛,搭上驮篓放上水桶走几公里去外村驮水,没条件的就得用肩膀去挑水往返好几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人们不用再到山外去挑水了,老一辈人深有体会,感触颇深,家里的水柜显然已没有用场,但村民祖辈节约的习惯没有变,水是养育几十代人的命根子,使得数百年来代代繁衍生息,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感恩,他们要把勤俭节约的美好传统发扬光大,把“水”的故事,传给子子孙孙,更好的去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家家都把原来的水柜从新砌筑,也有的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
村中还有一座石桥,高五米,宽有七八米,横跨在路中间,桥身没有雕花壮饰,朴素大气,整座石桥全部采用石头打造,中间一个四米宽的拱券,正好供车马行人从下边通过,顶部是平坦的一条道,上边两岸人家正好利用这条道空中往来,算得上村里最早的立“立交桥”了,整座桥石块与石块儿之间没有任何粘合材料,全靠自然咬合,经历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固如初,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几年前涉县一位摄影师在此拍摄了《家乡的桥》获得了希腊金奖。同时也开辟了大洼村崭新的一页,被外界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