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短镜头脉络篇: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蛮夷的概念中原和蛮夷这两个词,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要从广义和狭义去理解。“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如《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如《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要理解这个词,先要说一下《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的雅,是周人自己做的雅乐。明白了这一点,再结合诗经里的字句,我们就可以这么理解:‘中原’一词,最早是周人对自己所在地进行歌颂赞美而“发明”的一种称呼,是自称,如同后面的“中国”概念,是“天下之中的国”。(早期的中原很小)此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春秋时期地图来看了。从地图上看,早期的中原,应该是狭义上的西周王室所在的位置洛邑,即现在的河南附近。但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各民族不断融合,以及各诸侯国都使用中原一词,中原慢慢有了广义上的意思,即包括周王室在内的周边的开阔的平原地带。(现在的华北平原)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从地理上说,应该是现在的华北平原中部大部分地区,但是不包括山东省东部地区,因为当时看来,泰山山脉就是个分界点。顺便一说,古代书籍中出现的“山东”一词,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山东,而是太行山脉以东地区,从地图上看,包括当时中原概念的所有地区。(太行山以东其实地狱很广)而到了后来,中原的概念已经更加广义,甚至代表一个国家,一种归属。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比如北宋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说完“中原”,再说“蛮夷”。楚国被称为蛮夷,这里的蛮夷应该是广义上的意思,因为从狭义上确切地讲,楚国属于南蛮。上古时期地理上的说法: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大部人人对戎狄都听说过,但是对东夷没什么印象。其实如果你仔细看当时的地图,就会发现在东部的半岛上,有一个叫夷的小国,这或许能说明些许问题。(古代化外之地示意图)最初的中国因为相对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差。南方湿热,容易滋生细菌,人容易生病;北方寒冷,古代御寒条件不足,人容易冻死;西部缺水,不适合耕种,容易闹饥荒;东部同样缺少河流等地上水资源,不适合耕种和人口发展。最适合人类居住、发展和耕种的地方,也就是河南地区附近的地方。所以当时对一些偏远的不适合居住的地方的人,就有了狭义的地理意义上的“蛮夷”一说。但是后来随着相互之间的接触,中原地区人们发现周边的这些民族生活习惯和自己格格不入,显得非常野蛮粗暴,于是就有了广义上的“蛮夷”,即未开化的野蛮人。到了近代,我们也会听到说一些人生活习惯狂放就称之为“蛮夷”,比如清朝就曾经称西方人为蛮夷,是野蛮人。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骨子里确实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我们对文明的认同感是很强的,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叫做“入则华夏,出则夷狄”。即你认同了我,我们才可以做朋友;你不认同我,我们无话可说。(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了“蛮夷”,我们现在就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为什么被称为蛮夷了。一是因为他们的地理位置,属于湿热地区,不适合居住;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跟中原有差别,受到中原人鄙视和排斥;三是因为他们不认同周王室的中原文化,不遵守礼教,屡屡进犯。最后要说的,现在还有个别人对偏远地区的人有歧视,称之为蛮夷。其实从最早来看,现在中国版图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蛮夷,所以某些人大可不必五十步笑百步。而且,现在蛮夷的狭义概念已经过时了,要用,也最多用在说一个人没有教养上,不能用来搞地域歧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