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败的十分的彻底,在历史上长平之战的背黑锅者我们也是十分的熟悉的。赵括成为了今后几千年被议论被批判的典型,其实从某些方面上来将赵括似乎不是这场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当时赵括还是十分的年轻的,他的父亲对他的评价是:或许在历练几年之后,赵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将军。
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十分明确的,然而在面对赵括这支初出牛犊的狂妄话语,赵孝成王还是选择了相信赵括。再加上当时的赵国君主赵孝成王也还很年轻,这个时候的他对于国家治理、军队运用、外交纵横以及经济和农业的建设实际上基础还不是很牢靠。
赵括前线指挥不力没有识破白起设下的陷阱。使得赵军四十余万大军命丧黄泉,赵括的责任是逃不掉的,然而赵孝成王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一个国家的战败又怎么简简单单的只归结于赵括一人呢?
那么长平之战到底该不该打呢?上党地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秦昭襄王也正是看到了这块地方才出兵上党切断其与母国韩国的联系,意思也就是夺得上党地区。
而韩国也只有割让的地步了,不过上党地区的老百姓是不愿意的,试问又有谁能够接受向敌国投降,从母国脱离出来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子民呢?况且他们的很多亲人都死在秦人的手里。
赵国赵孝成王在面对上党地区的十七城又是和气的眼馋呢?再者赵孝成王也十分的明白现如今自己接受了上党地区也就相当于打了秦国以及秦昭襄王的脸。那么秦赵之间必有一战,然而他还是没有抵挡得住上党地区的诱惑。
有关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主要有两个答案:
以平阳君为首的一方认为:赵国从强国嘴里抢饭吃,实在是惹火上身,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
另一方是以平原君为首的代表:在现在这个战争混乱的年代即便是百万大军也很难夺得一座城池,上党郡来投诚赵国就能够一下子得到十七城,对于赵国来讲实属难得。
以平原君为代表的一方正中赵孝成王的下怀,但是此时的赵孝成王还是十分的忌惮秦将白起的。在这个时候赵胜献言道:廉颇老将军当此重任。
赵孝成王再想到廉颇之后这才放下了自己的心,下定决心要了上党地区。
再者以当时那种情况,赵国不要上党之地,或许赵国还能够换得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是也仅仅只是一段时间。相反会让秦国认为赵国不敢得罪秦国,是惧怕秦国,这反而会让秦国吞并赵国吞并赵国的心更加强烈。
再者如果把上党地区让给了秦国,那么秦国就可以利用太行山的地理优势,形成对赵国西面故都太原形成威胁,到时候太原也将不保;在东面,秦国大军可以随心所欲的杀入华北平原,赵国无险可守,将会变得十分的被动。
既然这场关于上党之地引起的战争无法避免,那么收了上党与秦国开战才是赵国最合理的选择,只不过赵国君主赵孝成王的眼睛里却只考虑了利益,而不是国家命运。
赵国从一开始对于与秦国之间的战争的态度就不对,又怎么会赢得这场胜利呢?而在当时家天下的制度下,罪魁祸首就是赵国君主赵孝成王,我们后世之人又怎么可以简简单单的就让赵括背起了全部罪责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