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古城的名字,就是一段中国历史,比如山西晋城。韩魏赵三家分晋,将老主子赶到山西的东南角,不久后就给咔嚓了,晋国宗室灭绝。是为礼仪春秋之结束,血腥战国之起始。晋城之名由此而来。

喜欢它的名字,更是为了这段历史,年的溯源之旅,从三门峡到运城入山西,反向兜个圈,专程来到晋城。

千年景德桥

进城前,我预订了老城中心的一家宾馆,也是为了体会古城风貌。然而,进入老城区后,眼前却让我深感困惑,拥塞狭窄的道路、低矮破旧的民房、暮气沉沉的居民,这是地级市?不,这是个镇子。

不对,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交汇,还有书院街、老府巷,绝对是老城中心。奇怪,距离郑州、洛阳也就百来公里,身为地级市的晋城,竟破败到这等境地。

找到Google地形图,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地图距离不是地理交通距离,晋城两面靠着河南,中间却隔着王屋山、太行山,还有一条黄河。以当年的交通条件,晋城是山西的死胡同。王屋山、太行山?没错,愚公移山就是在晋城,寓言终归是寓言,既没有神仙相助,子子孙孙几千年也没能挖开这两座山。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想想也是,你若是造反的臣子,会将准备杀掉的主子丢到院子的哪儿?是方便进出的门房,还是无处可逃的犄角小黑屋?

也无怪乎晋城落后,交通决定经济。晋城曾有煤都之称,现在则显然是个资源枯竭城市的模样。

城市的落魄必然带来饮食行业的衰败,因此晋城的物价特别低。我在这里买的杏花村42°红盖,一瓶不到35元(好像更低),之后走遍山西再也没见过比这便宜的。

老城区里没有大点儿的酒店,传说中的晋城十大碗自然也就遇不到。处处可见的是面馆,都是那种一层的小门面,挂着色彩艳丽的牌匾。随便找家进去看,价钱也着实便宜。于是点了刀削、炒面、凉菜、啤酒之类,不多久端上来,卖相也真是不敢恭维,论分量也比河南差不少。

至于口味么,我最大的感受是:味精太多了。山西比河南口重,但也不至于靠这么多味精来刺激味蕾。在烹饪上我不反对适量添加味精、鸡精等调味料,加得太多就齁人了。炒菜做汤,味精比盐加得多,在村镇小铺子里很常见。到那种地方吃饭,我都会嘱咐少放味精,其实说了也未必管用。

次日早上,在老街里转悠,想找个有点儿特色的地方。看到一家回族人开的小店,做牛肉丸的,菜单上赫然写着:牛肉丸方便面。

竟有这种事?我总觉得,任何一家专业面馆——南方部分省除外——用挂面而不是鲜面条,就是敷衍。方便面,还是在山西?必须要尝尝了。

5元一份,真是便宜,再点了份他家的牛肉汤。端上来看,牛肉丸真不少,尝一口,你说牛肉那就是牛肉吧。我觉得加不加面也无所谓,反正这硬邦邦的丸子也都是面。至于方便面,大约是那种十块钱一箱的,不评价了。

卤牛肉的口感还不错,卤得很到位,但我怀疑这家是否正宗。以我多年在西北、东北吃喝的经验,判别回族人馆子的水平,有个简单的标准:铺面是否干净、牛羊肉做得是否清爽。回族人可能是中国所有民族中最讲究清洁卫生的,体现在他们做的菜肴上,也是清亮利落。

这碗牛肉汤浑浊了些。比起昨晚面馆的口味,显然这家的味精不要钱。

晋城的旅行,给我留下很多困惑。几年后写这篇文章,检索晋城的资料,看到这张图表。

连续四年的GDP增长率如此触目惊心。这还是政府统计公布的,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倒退。一个衰败的城市里,住在老旧房屋里的低收入人群,又怎能支撑得起体面讲究的饮食?

看数据,这几年晋城的经济开始好转,晋新高速已经修通,直通郑州的高铁也即将运营。不用感动神仙来搬山,靠着科学技术打洞架桥,我们也能让天堑变通途。

晋城的那片老街可能已经改造,那种重口的味精面,或许已随着破败的老砖房,在晋城百姓的生活中渐渐消失。

我想,一定会的。

后记:

尝试着将饮食与本地历史文化结合得更深,却囿于自己见识不足、根基太浅,会不会过度解读甚至误入歧途呢?还是继续试试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