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
华夏大地上散落着七颗龙珠。只要集齐七颗龙珠,就可以凭借西部为根据地,问鼎天下,统一中华,建立西部王朝。这七颗龙珠分别是:陇原、关中、河东、河洛、河内、南襄、巴蜀。
周朝
周文王灭邘(河南沁阳,河内),灭黎(山西长治,对河东、河内居高临下,文王掌控河东才能至此),灭崇,建都丰京(西安,关中),断讼虞、芮两国,以德称王,打通黄河金三角的关中、河东、河洛通道。
周武王杀恶来(嬴秦祖先,陇原),作《牧誓》结盟八国:庸(湖北竹山县,商末还应包括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紧邻南襄盆地)、蜀(川西岷江上游,临近巴蜀)、羌(陇东南,陇原)、髳(陇东南,临近陇原)、微(陕西郿县,关中)、卢(襄阳南彰县,南襄)、彭(甘肃庆阳镇原县,陇原)、濮(湖北省,不详,可能也在荆襄一带)。而后周武王灭商伐纣,攻下朝歌(河南鹤壁,河内),营洛邑,建成周(洛阳,河洛)。
西周文王、武王创业的时代,仍处于邦国、方国、诸侯国混杂的社会转型期,虽然夏夷势力仍混杂交错,并不具备后世对各区域直接治辖的条件。但文王、武王两代,以吞灭、宗属和联盟三种方式,在这几大区域均插入自己势力的据点,基本凑齐了七颗龙珠,于是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西部王朝。
秦朝
秦人老家:陇原。穆公霸西戎,惠、昭灭义渠,都是稳定陇原大后方。
秦国争霸根据地:关中。
秦孝公时:秦魏河东之战,夺河东部分土地。
秦惠文王时:灭巴国、蜀国,获得巴蜀。向东继续蚕食河东。向东南取汉中、丹阳,取得对南襄一带的战略优势。
秦武王时:从崤函道夺取伊洛盆地内的宜阳,将势力范围楔入河洛。在太行道轵关陉夺取武遂,控制河东与河内间的门户。
秦昭襄王时:向东继续蚕食魏国河东并延及,轵关与河内,最终将疆线推至太行山系,在上党高地与赵国决战,从而抵定秦国对河东与河内的牢固控制。向南,夺取韩国宛城,取得南阳。对楚国发动鄢郢战役,夺得整片南襄地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吞食江汉平原。灭西周公国,取得河洛西部天险。
秦庄襄王时:灭东周公国,尽取河洛。
至此,七颗龙珠再次集齐。紧接继位的秦始皇从亲政开始,便摧枯拉朽的在仅十年一代人内,完成了对广袤东部地区的迅速吞并。建立起第一个大一统集权帝国,也是历史上的第二个西部王朝。
汉朝
刘邦受封汉王,巴蜀为其封地。
刘邦还定三秦后,魏王豹追随。所以刘邦得以从河东临晋(临猗县)出关中,即从轵关陉东出,直接攻灭殷王占领河内。刘邦又从河内渡平阴津(孟津渡)至河洛。此时河南王也无奈投降。河洛地区成为了刘邦大军后期的战略驻守地。
汉军水淹废丘,领辖陇地的雍王章邯兵败自杀,陇原后方也随之安定。
韩信渡黄河,攻灭后来反叛的魏王豹,为汉夺取河东。
萧何坐栎阳(西安阎良),治关中,理后方,供给养。关中是基本盘。
刘邦坐荥阳(郑州荥阳),战关东,卡荥阳,守洛阳。河洛是死守点。
王陵是刘邦丰沛老乡,占据南阳。项羽杀其母后,死心塌地追随刘邦,后任汉朝丞相。南襄一带当时也属于刘邦势力范围。
楚汉对峙之时,刘邦已经是又一次集齐了七颗龙珠,没几年就建立起历史上第三个西部王朝。这也是西汉中央帝国辖区的大致范围,成为西汉过度到汉武帝时完善得集权大一统国家的战略基石。
西魏-北周-隋
这一波比较复杂,是长期均势对峙博弈中,国力内政此消彼长,政治比拼起更重要作用的结果。
宇文泰继承贺拔岳所部,平定陇上,占据长安后,陇原和关中就成为安稳的大后方。
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长期对峙期间,河东是双方相互交错渗透占据的地区。高欢最后就是在试图完夺河东而不成的玉璧之战后忧愤而死。而潼关到河洛之间,也是双方反复争夺,交替占有的战略纵深线。
西魏本与南梁在南阳盆地划界,襄阳属南朝。在南梁爆发侯景之乱陷入乱局时,宇文泰趁机拿下南朝经营了百余年的巴蜀,和多为南朝军阀起家之地的荆襄。巴蜀和南襄被收入囊中,西魏自此形成对江东下游南朝政权的战略覆压之势。
到北周武帝亲政时,北周国力已经明显超过北齐。武帝第一次伐齐,围河洛不下,因病而还。但北周已经楔入河内王药城。武帝第二次伐齐,先赢下平阳之战,完控河东与轵关陉出口,后方无忧。又采纳建议一鼓作气,直取晋阳和邺城。河洛金墉城守将闻讯投降。
七颗龙珠再次集齐,本来意气风发,正当摧枯拉朽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北周武帝,却三十多岁英年猝死。主少国疑,这事一拖,拖到了武帝亲家公杨坚改朝换代,建立隋朝,政治稳定后,轻轻松松便拿下南陈,建立起的全国性的第四个西部王朝。
唐朝
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攻占隋朝京师以进取天下。河东这次倒是和关中打包在一起,是唐朝立国的基本盘。而陇原后方却不在唐朝势力范围内。
根据西部王朝一贯的先西后东战略,唐朝是先分化瓦解,再远交近攻,逐一击破河西李轨、陇西薛氏等势力,收复一个安定的陇原与西北大后方,优先统一西部。
西部王朝对巴蜀统一通常比较容易。唐朝又是最容易的。唐朝刚建国,还没出手,群龙无首的巴蜀便举地降唐。这得益于隋朝对西部经营的不错,隋主要是死在东部问题上。
刘武周攻入河东,唐朝举兵反攻,消灭刘武周势力,保住了河东与并州方向的稳定。
南阳和襄阳此时在当地军阀朱粲的手里。本来唐朝已经招降了朱粲,对武关道有威胁的南襄已经属于李唐势力范围。可无奈何朱粲这位爷是个喜欢吃人肉的怪蜀黍,唐朝使臣看不惯骂了他,他把人家也给吃了,就跟唐朝撕破了脸。后来朱粲又投效占据中原的王世充。
当北方形成了关陇李渊、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唐朝采取先东后南的统一战略,集中兵力讨伐王世充。窦建德闻讯赶来接应王世充,结果被唐朝捡了便宜一石二鸟,一次性灭了王、窦两方主力...王世充手上的河洛、河内、南襄就一齐落到了唐朝手中。
其实上边的战斗,都可以把“唐朝”换成“李世民”...太宗一个人就把活儿干完了啊...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取得天下,和另一个强盛王朝刘邦建汉速度极其相似。唐朝之后对江南势力和河北残余势力都是秋风扫落叶似的迅速清理。
当七颗龙珠最后一次集齐,唐朝成为了代表中华鼎盛期与转折点的,最后一个西部王朝。
失败案例
七颗龙珠的故事还没完。再简要说一下有条件收集七颗龙珠,却没能完成的几个西部割据朝代。
蜀汉
诸葛丞相的隆中对战略,试图复刻一次前汉的统一路径,集齐七颗龙珠。刘邦是最早就以准关中王的姿态,在关中收买人心,之后受封汉王,拥有巴蜀汉中。没几个月就还定三秦,平定陇西,直取河东、河内,坐镇河洛,加上南阳军阀是老乡,然后取得天下。这是,其他几个西部王朝也大差不差的。隆中对也大致是这个思路:。估计按照这战略夺了关陇后,就会马上着手包括南阳在内的整个荆襄九郡。可惜了,荆州落脚点被孙权给铲了,巴蜀成为封闭得一州孤地。蜀汉以一颗龙珠的力量,最多只能让魏国怎么也凑不齐,但想以巴蜀为基本盘复现统一路径,何其艰难啊。诸葛亮最后死磕关中不下,巴蜀无奈走入偏安状态。
汉赵
匈奴汉赵,一开始就收集到陇原、关中、河东、河洛、河内五颗龙珠,这么一个横串子,前期都城和折腾重点却在东边。前凉那头儿顾不住,后赵这边失了火,命运自然不好。这是有关防优势,没有好好利用关防布局的结果。国家战略混乱,两线临敌,后来才迁都到长安,也挽不回颓势。按经验,应该是先巩固西部后方,再面对东部。
前秦
苻坚大弟啊,其实说他没集齐七颗龙珠有点冤枉。占据关中、陇原,与东部政权焦灼拉锯在三河,最终吞下前燕,趁东晋虚弱吞下巴蜀和南襄,与北周何其相似...但关键在于最后讨伐东晋这一下有点跳...荆襄的桓家军就没剿净,刚刚占了襄阳没多久,就不管旁边的荆州,反而急着将氐族主力从消化并不太好的东部,深入打进东晋的江淮防线,想着一战定天下。越是到最后的激动时刻,越应该稳,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先从南襄渗透拿下江汉平原,分化瓦解先干掉桓家军阀,按照一般西部王朝的江汉、江淮水路、陆路多路合围出击的方式,或许鸡蛋不放在一个框子里,不至于主力被全歼,败得那么突然,崩坍得那么惨...毕竟是民族融合度不太高的时期,留个不痛不痒的外部矛盾,慢慢来,过把统一瘾再分崩离析,历史地位也比现在强多了...
大顺
李闯王收集到的龙珠也不少了,就差一个巴蜀了。不过是骤得骤灭的昙花一现,从襄阳到关中刚落下脚,也就是暂时的。李闯王既不巩固根据地,也不巩固战果,更不想着巩固军事质量...非要八万标兵奔北京..领导者虽然没有能力决定所有事情的走向,但给自己的集团灌输一种价值观还是比较容易和责无旁贷的。有了关河锁钥的根据地,不像我共一样去讨名分,去开发经营,去肃清强化军力执行力,去用信念安抚下边的粗人,却总想着找最有钱的地方再抢一票,这个性质就是集齐龙珠也白搭,更不会长久的。赵佗那类一看老家不对立即封关自守的都比这聪明。珠子要慢慢地集,太快了也不行啊。
吴三桂
势头最盛时居然也集到了两颗龙珠,巴蜀和陇原。而且关中也是近在咫尺,有王辅臣也很有便利。如果据有云贵、四川、陇上、关中,以第二地理阶梯线东西分治,再久一点称雄一方到不是问题。但吴三桂的选项明显是据南方,而不是夺西部...可如果不是早前那些传承了几百年的正统王朝从北方退到南方,想割据富庶但没有太大关防优势的南方,哪有那么容易啊...朱元璋的路径也是先收拾东部再往西推,而不是先统一南方再往北推。
长安的朝代
确实代表的是西部地区。但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北大区。而是从西边儿的陇原,到东边儿的三河(河东、河内、河洛),往南到南襄盆地和巴蜀盆地。
有关即有道,关中真正的形胜其实是上图这样的。关中的形胜,可不仅仅限于四个知名度比较大的关隘。事实上,古代历朝历代,各地所设大大小小的关隘都特别多。而知名的,多是流量熙攘的要道上,诗词和文学捧出来的。仅关中地区,据说可考的历朝关隘大概有47处之多。关中除了函谷关、潼关、萧关、散关、武关这几个最出名的,其实还有很多同样扼守要道,但区域人口较少,而少有人知的。由于历朝关名、关城城址多有变化调整,而且帝王将相的史籍视角并不系统记述,所以现在很难完全厘清。线索大都在地方志里。比如固关与咸宜关,陇关与大震关,多是起着设卡同一关道的军事作用,但时代不同,名称也不同,位置有微调。甚至全国各地关名重复率都很高。
河东与河内相连,有轵关陉古道。长平之战前,秦国在此阻绝“太行道”,切断了韩国与上党的联系,保证了后来抢夺上党高地的战略大决战。刘邦也不是从函谷关东出,而是从这里。曹操也曾佯攻潼关,却暗自绕道轵关陉进入河东,在蒲津关抢渡黄河,迅速进入关中,将马超击溃迫其逃往汉中,从而平定关陇。后来的宇文泰与高欢对峙三河,也反复抢夺此道。平阳之战,就是为了保证关中势力从河东向太原盆地的军事行动后方安全。
河内地区扼守太行八陉中三条重要关道,这三条古道直通上党高地,即长平之战战场。上党高地上有长治盆地和泽州盆地,兼具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对河北、河东都呈高压之势。历来为河北、晋朔、关中、中原各方必争之地。三条通道中尤其是轵关陉,西出口通向与关中隔河相望的晋南盆地(与关中为连体的平原台地,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月牙形),即河东,是关中另一命脉所在。东出口在河内最深处,与洛阳又隔河相望。河洛是关中地区东控中原,保障河内安全的,最具形胜优势的根据地。也是中原地区控制关陇的门户入口。刘邦就是坐守荥阳(虎牢关,汜水,洛口,成皋城)与项羽抗衡,并在在汜水登基称帝。黄河金三角的三河是形成了一个可东可西的中间带战略闭环。
武关古道,秦楚咽喉,连接着南阳盆地。秦国在争夺丹江通道楚国商於之地,即后来的武关道之时,楚国就一路打到了关中东南门户的蓝田,即蓝田之战。后来,刘邦就是从武关道杀了秦廷一个措手不及,迅猛灭秦。桓温北伐也从武关道攻入关中。刘裕也是武关道崤函道同时出击。黄巢,李自成等进入关中,都是走武关道...我去,寒族布衣阶层领导人专用道路...
崤函古道,更不用说,历来是关中与中原的正门。一般来说,围剿关中的关东势力,多数会轵关道与崤函道,或者武关道与崤函道,两路同时进军互相策应。河北势力通常选前者,南方势力通常选后者。
关中北边是几百公里的黄土高原沟壑和沙漠,紧贴关中又有北部山系为屏障,威胁较少。所以北边名关较少,但重要性一点也不差。北宋因为防御西夏,所以在今天铜川市设了金锁关。而沿着泾河川道的,则是最重要的秦陇古道。
一般我们都认为,天水和关中离得非常近,又连着渭河,关陇应该是一条直线连接。但事实上,天水到宝鸡这一段的渭河山段极其险峻。以古代的交通技术水平,这段渭河谷底几乎无法形成道路。天水与宝鸡,直到年才修建了第一条公路,而陇海铁路宝天段,宝兰高铁,往往都晚于兰新、郑西铁路和高铁的建成,就是因为太险。陇海宝天段铁路修建时,据说死伤无数...而少有的南北向巨大山脉——六盘山脉,即古人所说的陇山与关山,也断阻了早期中原往西的沟通。这就是为什么兰州一带与河西走廊要到汉朝才被时人所知,比巴蜀还要晚一千多年的原因了。
当然,陇原一带与关中沟通非常早,大概在西周时期。秦人祖先秦非子,所谓擅长养马而被周孝王所欣赏而受封附庸,除了陇东南与关山一带确实适合牧马,也因为秦有中原的血统,又能成为西周王畿关中的西部屏障。这是一种合作与笼络。而秦人得以与关中的周人交易和沟通,并不是通过根本难以通行的渭水谷道,而是泾水谷道与汧水谷道(今天的千河)。这两条河谷谷道,加上翻越关山的关陇古道,历史上整体被称为回中道。回中古道,又连接着萧关古道,是西北游牧民族南下关中的必经之路。所以萧关的名气才会非常盛。比如唐太宗刚继位,颉利可汗就率领突厥军队一路杀到京师北郊的渭河便桥之北,就是从泾河谷地冲关而来。
关中的南部古道,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各条蜀道。因为有汉中盆地作为补给点,关中也成为连接巴蜀盆地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巴蜀盆地具有封闭性,但平原台地面积非常大,也成为了关中政权历来的农耕经济大后方。巴蜀虽然与关中千山阻隔,但也称得上七颗龙珠的必选项。一般来说,有两三颗龙珠,就能割据一方。但如果不优先集齐七颗,那仍然是几十上百年的战略鏖战,而不会是几年间摧枯拉朽的统一。巴蜀就充当了这样一个打破平衡的关键点:不得到巴蜀,则难以打破像吴蜀联盟、东晋南朝、南宋那样的南北均势,容易陷入长期的南北对峙。而像南明缺了巴蜀,南方整条横向防线不完整,即使内政不出问题,也难支撑太久。
我们总以为长安的城防优势很强。其实不然。隋唐长安城,周长35.6公里,加上大明宫近90平方公里。后世也只有明南京城的35.3公里能够企及。但这种大城,防卫线过长,防御点过于分散,通常经不住打。所以唐长安皇帝动辄弃都,而明南京架不住朱棣一次骑兵奔袭,绕过前线突然“到访”即破。只有三分之二长安城大小的北京城,清朝也曾两次弃都。从战略角度来讲,一旦都城的区域防卫被突破,即使死守孤城,意义也不大。比如无形胜可守的北宋开封,守住一次,金兵很快还会来第二次,直到城破。因为北宋塘泊防线一旦被突破,一马平川的平原大地,战略上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路径依赖,寄希望于复制宋辽的盟约达到和平,而不能壮士断腕对都城战略弃守,皇室的悲剧注定了。但北宋变南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有地缘政治因素。
长安真正的城墙,不是那些砖,其实是关中的北山山系与南山秦岭,东部的崤函、太行,西部的陇山、关山...
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都是关中大型都城闭合圈中的两个城池群。秦以众多宫城分布渭河南北,而且至今考古没有发现咸阳外郭城墙位置,很可能根本没有城墙。汉以众多陵邑拱卫在渭北。这一列卫星城中,后来甚至出现人口超过长安城本身的邑城。
为什么宋朝以后,长安不复为都?多数人都持关中包括气候与水文环境衰退的观点。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经济因素,仅是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没有决定性影响。道理也很简单,宋朝以后,论人口经济,关中不如巴蜀,论气候水文,北京最多与关中持平。但巴蜀没有为都,北京却长期为都。要说运河是原因吧,可开元之后,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与长安也通畅连接一百多年,而且中晚唐还开辟了汉江、淮河等往关中的多条水路。实际上唐长安城的人口峰值,学界也多推测在中唐时期。
都城不因繁华而定,但城因定都而繁华。这个关系我们需要理清。所以,长安总成为政治中心,并非是之前的经济太好,之后的经济不好。实在是形胜优势所在,是客观地缘规律的体现。后世为什么不体现了?因为不需要了。宋以前的乱世很多。周人最早仅是岐山的一个部族。秦人开始也只是陇原的一个小诸侯。前秦最初是五胡中地盘最小的氐族。西魏最先也是人口经济和国力弱于东魏和南梁的新生势力。他们都是经过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经营,最终兼并天下。当然,汉朝是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地缘政治遗产,唐朝对隋朝亦然,但也都是重新经历了战争整合的。
而四大古都其他三都中,滚雪球似的由小到大的本土原生势力相对要少,多为迁都选都。而关中,除了汉献、晋愍与汉赵这些末世之举,还真是少有专门迁过来的。关中平原比起黄淮海大平原与巴蜀,非常小,经济上很难说有特别大的优势。关中本土的几波连续势力,全是大乱世里滚雪球滚出来的,长期经营的,是军事上的四塞之固,是政治上的集权效率,而不适合存亡继续的延迁。大一统中央集权为什么诞生在关中,且这里总是最强势的朝代?不是一点地缘逻辑都没有的。应该说,正因为关中的经济并不具有先天的绝对优势,所以迁过来的朝代,反而死的快,不如迁到富庶的江南。关中政权的优势,就是经济优势不足下,倒逼出来的政治效率和军事效率。西周的封建礼制革命,秦帝国的集权大一统革命,汉武帝的汉制革命,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
不提周人为商人所蔑,秦国最初为六国所卑,汉王被项羽压制,单说宇文泰与高欢对峙时期,关中处于受压制的被动态势,两方的战争总是距离邺城和晋阳三四百公里,还有山脉阻隔,距离长安却只一百公里,却一马平川的...宇文泰好不容易得到判将投献的北豫州,还在邙山之战玩脱了,老本儿都快输完了。宇文泰曾经打仗打得因恐惧而失眠,每三年两载就要亲自出征,几次侥幸活命,看着都累。是因为西魏输不起,一次可能就完了,东魏却可以反复...连隋唐这一波关陇势力的起点,西魏/北周的逆袭,都是为了生存,被倒逼出来的。有形胜防卫之优,有人口经济之劣...地形从来是一把双刃剑。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临危之际,弱势之下,人群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道坚固的城墙...
宋朝以后,内部的碎片化分裂很少了,汉地最多容纳两股势力,且多为民族性质的对立,东西分裂更少,关中几乎再没有本土势力出现了。只有李自成这一波,关中又短暂冒了个头。宋以后,集权加强,士绅科举制度下,门阀军阀很少再出现,关中与中原王朝捆绑牢固,仅为稳定的地方政区。强势势力也多位于东北方向。那些北部王朝的推进路线和板块整合路径,与西部王朝就截然不同了。
虽然不是因为代表地广人稀的大西北,但西安无论在今天的大区区划上,还是古代的国家版图上,的确是处于西北的。
从西周建立前的商朝,秦朝建立前的战国,汉朝建立前的秦朝,唐朝建立前的隋朝来看,关中在版图中都是是偏西的。
再看西周建立后,秦朝建立后,汉朝建立后,唐朝建立后,这些鼎盛期版图,显然,正是这些基本盘偏西的西部王朝,在西周封建,强秦一统,大汉远拓,盛唐扩张中,一次次将文明整体的西进运动,体现得淋漓尽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