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期)今天“说历史的女人”给大家讲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人的故事,说她平凡,她确实平凡,只有1.45的身高,被称为“小妇人”,简直太不显眼了;但她却又是伟大的,她一个外国的弱小的女人,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收养救助了个中国的孤儿,而且为了使他们逃离日寇侵略者的魔掌,这个1米45高的小妇人保护这个中国孤儿千里转移,走了长达0里的坎坷路程,最终转移到安全地带,创造了一个亘古未有的伟大奇迹,感动了全世界。那么这个小妇人是谁?她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欲知详情,本期分解。格蕾蒂斯·艾伟德一、袖珍保姆历程多里来到中国身高1.45米,体重70多斤,格蕾蒂斯·艾伟德这样的身材,不管是在欧洲还是亚洲,在东方还是西方,放在哪个国家都应该是袖珍女人了,她甚至被说成像一根牙签。然而就是她创造了奇迹。艾伟德于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国伦敦郊区,父亲是一名邮差,她因为家境清寒,连高中都没有读过,她因身材瘦小,其貌不扬,文化程度低,当然也找不来什么好工作,后来就给一位年迈的作家当侍女,也就是当保姆。艾伟德是个基督徒,她有个愿望是到中国当一个传教者。她27岁时申请参加内地会(一个负责传教的组织),但对方因她学历不够而拒绝了她。后来,她参加了神学培训班,因为年龄偏大,成绩也不理想,还是被淘汰了。于是,她只有继续做女佣。年初,艾伟德听说在中国有位73岁的老宣教士珍妮·劳生,准备退休,欲找一个接班人。于是艾伟德就写信给她,希望能来中国接替她。几个月后,她便收到珍妮的回信,对方答应了她,让她先来到中国的天津。于是这个瘦弱的像一根豆芽菜的小女子就踏上了1万多公里远的中国的旅程。年10月18日,艾伟德出发了,她的这次中国之行可谓坎坷万分。她先是乘船到荷兰。当时到中国天津最方便最快的是乘船,但是她为了省钱——她做保姆的全部积蓄只有2英镑9便士,所以她选择了坐火车,通过东欧和西伯利亚,最后到大连再乘船到达天津。可是她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天夜里,火车在西伯利亚荒原上突然停了下来,原来这列三等车只载劳改犯到当地,不向前走了。艾伟德要继续东走,必须自带行李,翻山越岭步行到下一站,一个叫赤塔的地方,换车。当她历尽艰辛,忍受着零下十几度的寒冷走过冰雪覆盖的荒漠,到达赤塔时,却被那儿的军人扣留了。她不懂俄语,双方很难沟通。后来才知晓当时苏联与日军对峙,中国满洲铁路又在日本控制下,所以苏联的列车无法直达。她被迫留在当地的旅馆里。在旅馆里,一个懂英语的妇女仔细看过她的护照后,才给她说出了真相。原来艾伟德护照上的“宣教士(missionary)”被误写成了“机械师(machinist)”。由于当时苏联非常需要机械师,所以当地官员就粗暴地把她这个假的机械师强行扣留了。格蕾蒂斯·艾伟德后来在这个妇人的帮助下,艾伟德终于成功摆脱当地官员,踏上了另一辆列车。经过长时间行驶,火车抵达苏联的最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威)。下车后已是黑夜,她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她结识了车站附近的一名妇女,央求她找人乘夜带她去码头。对方帮助她登上一艘停泊在港湾里的日本商船,船长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免费载她去日本神户。几天后,艾伟德终于乘船辗转到达中国天津。当艾伟德踏上中国大陆后,已身无分文。一个人力车夫为了拉生意,坚持要她上车,但她没有钱,最后只有将自己那条旧领巾拿来抵账。这样她终于到了天津宣教中心。从伦敦到中国,超过里,硬是让这个袖珍型的小妇人给拿下了。二、创立八福客栈,小妇人以柔弱之躯平息一场“暴乱”下一站就是去山西的阳城,她的目的地。而天津到阳城至少有里。在天津宣教中心的帮助下,年春天,艾德伟随一个姓路的商人出发了,他们先乘火车穿越华北平原后,又换乘长途汽车抵达豫北重镇焦作,而后开始北上太行山。汽车在崎岖的山间小路颠簸数小时之后,终于穿越太行天险,到达山西晋城宣教站。休息几日之后,艾伟德在同道的引领下,乘坐骡车,又在山路上行走两天后,终于到达了阳城。阳城是座山中小城。教会位于县城东门外的大道边,条件很差,只租了一处民房。房租很低,每年仅1英镑,原因是传说这所民房里闹过鬼。在这里艾伟德终于见到了七十多岁的珍妮,她已经在中国50年了。老珍妮看到了自己的接班人,很兴奋,二人很快投入了工作之中。她们租住的民房前的路上经常会有骡车经过,她们俩就把这里多余的房间改建成了一家客栈,叫“八福客栈”(八福代表“爱、德、恭、忍、忠、真、美、信”),给来往的骡车夫提供住宿。由于她们的热心服务,生意也不错,这样她们的生活也得到了补贴。实际上她创建的是“八福客栈”艾伟德来到阳城一年多后,即年11月,老珍妮就去世了,这样,29岁的艾伟德就一个人来打理八福客栈了,当然还雇佣了一位中国老人(老杨)当客栈的厨师。随着客栈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县长的注意。当时这位县长正在推行解放妇女缠脚的运动,于是他就委托艾伟德帮助推广这件事。艾伟德从此就周游各村,宣传妇女缠脚,并借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当然,做为回报,县长还发给她薪水,提供出行用的骡子,并派卫兵保护等。这样一来,这个小妇人在阳城更有名气了。后来,就连附近的典狱官都来找她了。原来是监狱发生了一起囚徒砍人的暴力事件,一时难以解决,监狱长想出一招,请艾伟德来,看能否让她感化暴徒。一个矮小的外国女人能摆平这件事吗?可艾伟德从容地去了。她面对暴徒血淋淋的屠刀,毫不畏惧,相信自己能用爱感化对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后经她苦口婆心的劝说,暴徒终于被说服,交出了武器。她为监狱立了大功,监狱长欲奖励她,而她只说了一句话:请改善一下监狱的环境,囚徒也需要爱的关怀!大家泪崩……三、艾伟德收养孤儿,成为上百个孤儿的母亲就这样,艾伟德以八福客栈为根据地,向这片苦难的土地无私地传播着自己的爱。后来抗战爆发,她的客栈成了救护伤员和收养孤儿的场所。一次,艾伟德在阳城街上发现路边有个妇人,她要卖一个病弱的小女孩,标价两个银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艾伟德把身上仅有的九角钱给了妇人,把那个女孩领到了八福客栈。此后小女孩被称作“九毛”,艾伟德又给她取了个学名叫“美恩”。后来美恩成了艾伟德的助手。接着艾伟德又收留了一个8岁男孩,起名“少少”;接着,她收养了第三个孤儿,取名“宝宝”;收养的第四个女孩是8岁的“兰香”……年春,中日战争从华北平原蔓延到了偏僻的山区阳城。一天下午,两架日机轰炸了县城,其中一颗炸弹炸中了城边的八福客栈。正在房间中祈祷和平的艾伟德被压在瓦砾堆下,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她只受了点轻伤。随后有信息传来,日军马上就要占领阳城了。为了避开战火,艾伟德带着孤儿们转移到了山里的一孔窑洞里。她用仅有的几样急救药品,建立了一个临时“医院”,救治军民中的负伤者。等到日军离去,她和难民们才又回到小城。艾伟德的这种救助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官民。随着战争的持续,艾伟德收留的孤儿越来越多。到年八福客栈已经有多个孤儿了。年2月,艾伟德听说日军主力暂时撤离泽州,回到大城市过冬去了。她专程到泽州去看望她的宣教站的同工们。一天夜里,几名醉酒的留守日本兵,闯进宣教站,在那里狂喊乱叫撒酒疯。艾伟德去交涉时,头部被一日兵用枪托重重击中,当场就昏倒在地,半天后才醒来。本来艾伟德做为一名宗教人士,对战争是持中立态度的,但数年来,日本人在中国的暴行,日寇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以及对她本人的两次伤害,使她改变了中立的态度,彻底跟正义的中国人民站到了一起!暂住泽州期间,艾伟德接受了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的采访。《时代》创办人鲁斯支持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艾伟德对记者坚定地回答说,宣教团体虽然原则上是中立的,但她憎恨日军的暴行!她说她是中国人(当时她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虽然鼻子高,但心是中国人的,不能无视日军暴行!本来,在泽州看守阶段,她的一个任务是救助战争难民和孤儿。此时她们共收容有余名孤儿,0余名难民。之前出于安全考虑,她派她的临时助理率领余名孤儿转移到了西安,那里有她们的救助站。剩下的近名孤儿,艾伟德建议将他们迁往阳城山区。艾伟德本打算暂留泽州,继续照顾宣教站的难民。但不久,一个不好的消息让她改变了主意。正在进行春季“扫荡”的日军再次迫近泽州。情报员手里拿的一张告示让她震惊,上面用汉文、英语写着: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赏金美元!艾伟德知道她和宣教站已处在日军的重点打击范围之内,不禁有些紧张。在权衡一番利弊后,艾伟德当天就带名孤儿逃往到阳城。在路上,遭到日军飞机的低空扫射,她的肩头中了一枪。她作了简易包扎后,逃回阳城。面对日军逼迫这样残酷的现实,为了名孤儿的安危,艾伟德断然决定带领这些孤儿出阳城,远走西安,到她们的基地去。于是就有了那场举世震惊的大迁移。电影《六福客栈》剧照四、震惊世界的奇迹:带领名孤儿,行程0多里的大转移从阳城到西安大约有0里路程,光山路就有公里!临行前她去向县长告别。县长派了几个人,牵上一头骡子,带上几袋小米,送他们,但表示只能送他们到黄河边。就这样,在年3月的一天,艾德伟带着她的个孤儿出发了,这些小孩最小的3岁,最大的才16岁。很快,这支特殊的队伍就行进于中条山中了。队伍在艾德伟的带领下有序的前进。孩子们互相搀扶着,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最小的孩子,被县长派的人用箩筐担着。而38岁的艾伟德前后奔忙,还不停地抱着疲累的孩子赶路。按计划,他们要先走到距阳城里远的垣曲,再渡黄河搭上去西安的火车。为了避开日军,她们不敢走大路,只能在当地人带领下在崇山峻岭间穿行。疲倦了就集体休息,饿了就从骡子上取下些小米熬粥,晚上就地野宿。他们没有被褥,只能相互偎依着取暖。路上经常有小孩子哭闹,行路就得时断时续;经常有孩子的鞋磨破了,脚磨肿了,哭着不想走。但不走也得走。艾德伟不断地鼓励他们。只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支几十人的抗日游击队,他们留给孩子们一些食物。一路上,她们虽没有遇到追兵,但却感觉日军无处不在,提心吊胆的,因而不敢有一丝懈怠。就这样,艾伟德的这支队伍连续走了12天,终于到了黄河边。此时,送行的几个人给他们告别了,只留下一匹驮粮食的骡子。在河边,艾伟德鼓动孩子们说,过了黄河,就能坐火车到达西安了,一到西安,咱们就安全了,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想到就要坐火车了,孩子们异常兴奋,发出了欢呼声。他们长期生活在山里面,别说无人坐过火车,就是见都没见过。然而,宽阔的黄河横在眼前,却没有一只渡船。如何能够渡过呢?艾伟德不禁焦虑万分,只能不住地祈祷。足足等待了三天,粮食也快吃完了。到第四天时,从河南岸划来一只木船,来了几名抗日士兵,才把他们分三次送到黄河对岸。经当地军人的帮忙,孩子们在豫西搭上了去西安的运货的火车。但是不久,艾伟德再次遇到了困境。在挨近中条山脉的一个小村边,因为桥梁被日军炸毁,火车不能再前进了。所以西去西安的路,只能继续靠自己的双脚了!而眼前横亘着的是连绵高峻的崤山!只有翻越这座大山才能到达潼关。这崤山高山绝谷,自古以险峻闻名,历来是陕西关中至中原的天然屏障。面对偌大的一座山,如何攀登,路在何方?可怕的是找不来向导,因为当地人也不知道有什么捷径。无奈之下,艾伟德只能靠信心,带领大家凭感觉往前走。可是,走了没有多久,孩子们望着无穷无尽的山峦再也走不动了。因为他们自出阳城已经走了半个月,孩子们的体力已经达到极限,许多孩子累得哭着坐在地上不走了。艾伟德陷入空前的困境。望着瘫软的孩子们,艾伟德心力交瘁,真想躺在路边不想管了。她不禁哭了起来,她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于是,哭声震天。但哭过后,还得挣扎着往前走。她咬咬牙坚持着,发誓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时,她肩上的枪伤又化脓溃烂了,她忍着疼痛,一声不吭,因为她要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形象,一个母亲的形象。终于,经过了两天两夜的艰苦“行军”,艾德伟带领这支神奇的“队伍”终于翻越了这座大山,到达了关中的东大门:潼关。这时距离西安至少还有公里,在那里,他们再次扒上了运煤的火车。之后,又转乘几辆客车,终于抵达了西安。他们刚到宋美龄创办的一所孤儿院,极度疲累的艾伟德就突然昏过去了。等她醒来,发现自医院里,她脑部受伤,且患有肺炎,还得了伤寒,发着高烧,而且她的肩上还有一颗子弹。但艾伟德来不及感受自己的痛苦,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们在哪里?……我有一百个孩子!”那个孤儿被送往陕西扶风,到了最终的目的地。医院看好病后,又到兰州和成都,继续救助那里的贫困人和麻疯病人。一直到年冬,艾伟德的身体又累垮了,在医生劝说下才回英国休养。年春,47岁的艾伟德终于回到了阔别了18年的英国。在回国的休养中,他还经常想到内战中的中国,她时常为她的第二故乡,为中国而忧伤,因为她的灵魂早已离不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了。后来艾德伟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中国。年艾伟德到台湾,成立了“艾伟德孤儿院”,继续救助台湾的孤儿,把慈善工作进行到底,把爱撒向人间。艾伟德,这个瘦小的女子把她的一生献给了中国,尤其是那次带领个孤儿的一次大转移,震惊了世界,让世界为之感动。艾伟德于年因病在台湾去世。根据她的遗愿,她安葬时,头朝大陆,表达了这个英国人对那片曾洒下热血和汗水的土地的眷恋。艾伟德的事迹在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六福客栈》,由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主演;她还被英国BBC记者写成说《小妇人》。其实,她的名字更应被中国人记住!(文/一米暖阳)参考资料:《艾伟德与内地会》《小妇人》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77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