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既是我国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更是我国最高速发展的时期之一。这个时代,无论是思想还是生产力,乃至制度和交通都迎来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是思想的萌发,引发了一轮技术革命,铁器的使用引发了生产力的革命,为了迎合成长起来的生产力,各国都尝试了不同的制度改革,进而推动了整个时代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轮崛起,乃是在春秋时期萌芽,战国时期野蛮生长,秦朝奠定大格局,汉代实现了发展的这么一个基本节奏。
战国时代而战国时期相当于是列国不断在探索一条新出路的这么一个特殊时代,其作用是相当之重要,为华夏千年发展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参考案例,为之后千年的稳步前进找到了科学依据,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在不断积累和反思中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傲立东方的强大文明。
战国时代,主要是七雄之间外加几个小国演绎的一段故事,而七雄之间也是相互内卷,大力发展,最终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国之间不仅仅实现了政治制度的改革,而且还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列国间从相互内卷到相互倾轧。而且各国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也是为了顺应时局的变化,几乎各国都有迁都的相关大事记。
接下来,我们就从列国的迁都史,讲讲时代的发展脚步。
秦咸阳1、秦国迁都
秦国历史上有多达八九次迁都,从最初的西戎地区,到关中平原,不过秦国的迁都历史主要发生在西周和春秋之际,而在战国时期,秦国总共有两次迁都,一次是从雍城迁到栎阳,第二次是从栎阳迁到咸阳。
首先,我们了解下这三座都城的位置和情况,首先来说雍城,大致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附近,位于关中平原最西边,渭河谷地的最西端,雍城作为秦都有三四百年历史,在这里经历了秦穆公时代的辉煌,也经历了春秋战国之际秦国的内乱和衰败,雍城应该是秦国从小国崛起为西部大国的见证者。
第二就是栎阳,栎阳位于今先是东北,位于泾河东部和渭河北部的河西高原西部区域,因为位于泾河东部,而河西高原又被魏国占据,所以栎阳城直面魏国大军,几乎可以说是无险可守,都城既是边城,颇有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秦国迁都第三就是咸阳,位于今天的西安正北部,咸阳市正东方,渭河北岸的关中平原上,乃是华夏帝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王朝的都城。因为咸阳位于山南水北,所以得名咸阳,咸阳辉煌了一百五十年,最终在秦末被付之一炬。
秦献公时期,秦国将都城从雍城迁到了栎阳,秦献公时期,魏国强大,而秦国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秦献公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主动放弃了偏西部的都城雍城,而将政治中心直接迁到了与魏国相邻的河西高原,也展现了秦国崛起的决心。
但是秦献公此举过于激进,当时秦国并没有和魏国一较高下的实力,秦国迁都之后,与魏国交战,屡战屡败,魏国大军甚至占领了整个河西高原,只要下定决心,就有一举攻破栎阳的可能。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也做出了战略的修正,在秦孝公时期,因为都城屡屡受到魏国的威胁,所以难以进行大面积发展,而商鞅改革在初见成效之际,在商鞅的建议下,重新拟定了都城位置,按照新时代的标准,建立了新都城,而咸阳也就成为了秦国霸业根基。
2、韩国迁都
韩国,作为战国时代的新兴国家,不仅是三晋之中,最弱小的一个,在七雄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存在感,但是为了顺应时代,韩国总共经历了多次迁都,在战国时期就有多达三次。
韩国迁都韩国第一次迁都,乃是从平阳迁到宜阳,平阳位于今山西临汾,韩国最初立都于此,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在今天的山西南部,长治和运城一带,为了更接近晋国核心区域,韩国才定都于平阳。但是随着晋国的灭亡,这块山西南部区域大部分落入了魏国手中,韩国的主要区域与核心腹地则是在黄河以南,若是定都于平阳,不利于南部的管理,所以韩国便迁都宜阳,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宜阳之战,一次发生于秦国和韩国之间,一次是两汉之间,刘秀在此灭赤眉。
宜阳扼守着洛阳的西南门户,乃是秦国东出的桥头堡,一直都是韩国的重地,所以战国末期,秦国为了夺取宜阳,可谓是费尽心力。宜阳虽然虽然好,但是位于山区,且直面秦国和魏国的夹击,所以韩国在宜阳建都时间并不久,之后便迁到了中原腹地的阳翟,阳翟有龙兴之意,传言夏启就曾将此处作为夏朝都城。阳翟也就是今天的禹州,郑州南部,许昌西北,洛阳东南,妥妥位于中原心腹之地。
韩国在阳翟立都时间较长,随后经历了整个韩国吞并郑国的战争,前年,韩国历时百年终于灭掉了郑国之后,便将首都从阳翟迁到了原郑国都城新郑,这里的新政并非是现在的新郑,战国时期新郑位于今天的郑州附近。韩国也是在这里迎接了申不害变法,曾短暂崛起过一段时间。
3、魏国迁都
魏国,战国初期的霸主,是战国时期最先发起改革,最先富裕起来的国家。魏国历史上只有过一次迁都,从故都安邑迁都到了大梁,首先来讲两个都城的地理位置,安邑位于今山西运城,乃是战国时期晋国的核心区域,也是晋国最富庶的区域。而大梁则是今天的开封,乃是后来中原的核心城市之一。
魏国迁都安邑乃是魏国的核心区域,位于魏国的河东深处,经济发达,又靠近运城盐湖,在魏国崛起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魏国以安邑为核心,在河东地区建立起发展起来,迅速占领了河北南部和中原北部,后来又拿下了河西地区,成为了天下霸主。
但是魏国地处河东,周围有着王屋山、太行山还有山西中部山脉相阻隔,虽然可以小富小康,但是不太适合大规模城建,可以作为创业之都,却不太适合做霸主的国都,再加上魏惠王时期,秦国渐渐崛起,在河西争夺中,占据了上风,进而威胁到了河东地区的安全,所以魏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都城迁到了经济发达的大梁。
魏国在此挖鸿沟通南北,大搞基建,将大梁建设成为天下最霸气的都城,再加上大梁在中原腹地,水陆交通便利,粮食和物产丰富,很快便成为了商业中心。所以自此之后,魏国直到灭亡,一直是魏国都城。
4、赵国迁都
赵国在战国时期算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国家,前期弱小,后期突飞猛进,甚至一跃成为了天下军事实力排行老二的强国。在很多人印象中,似乎觉得赵国都城一直是邯郸,好像没有怎么迁过都,但是实则不是,赵国也曾经有过两次迁都,最终才定在了华北腹地邯郸。
邯郸赵国起初的都城在晋阳,晋阳并非今天的太原,而是在晋中市,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最著名的晋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但是晋阳毕竟是靠近北方的边陲重镇,不太适合国家的发展,所以在建国之后不久,前年左右,赵国就将都城迁到了中牟,中牟曾经是夏朝故都之一,而且附近有着殷商故都朝歌,虽然是齐桓公重建的城池,但是作为中原大城,也是极为繁华的。
但是中牟过于偏南方,远离赵国核心区域,而且中牟四面都是魏国的领地,特别是北边乃魏国边陲重镇邺城,所以以此建都,很可能会被强悍的魏国一举灭掉。所以魏国在中牟建都不过39年,随后在华北核心区域的邯郸重新建立都城,之后一百八十年,邯郸始终是赵国都城,直到灭亡。
楚国迁都5、楚国
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疆域最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南方霸主之称的楚国,迁都往往是被动型的,早在春秋后期,楚国就因为郢都被吴国攻破,而被迫迁都于鄀和鄢,后来在春秋战国之交,楚国一代贤王楚惠王的带领下,才重新回归了故都郢都。
郢都位于今天的荆州,乃是楚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都城,但是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大举南下,特别是怀王时期,西北大面积重地被秦国蚕食,直到前年,终于酿成惨剧,秦国大将白起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破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逃亡,迁都江陵,这里的江陵并非后来的荆州古称,而是河南淮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近郊,此地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楚国但是楚国并未在此建都太长时间,毕竟淮阳离中原太近,四面受敌,所以楚考烈王时期,楚国都城南迁到陈,也就是以前陈国的故都,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近郊,但是陈都虽然偏南,却离中原并不太远,而且仍然在淮北,没有天险可守。所以在痛定思痛之后,楚国最终将都城定在了江淮重地寿春,楚国公子黄歇的风流趣事,大将项燕的忠魂都是在寿春附近留下的。
楚国就在寿春以半壁江山的姿态守着最后的尊严,直到最后被秦国所灭。
燕国迁都6、燕国
燕国,或许是战国七雄中大家最不熟悉的一个国家了,毕竟这个偏居东北部的国家,除了乐毅、苏秦、荆轲在这里留下过典故之外,几乎就没有怎么在历史上露过脸,燕国历史上其实迁了好几次都城,但是大多集中在北京周边地区,其中在战国时期有过两次著名的迁都。
战国时期燕国最初的都城在蓟城,也就是在今天的北京近郊,但是蓟城面对着很严重的边患问题,也就是说,蓟城要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所以在战国中期,燕国将都城迁到了燕下都,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易县。
燕国的崛起就是在燕下都,燕昭王和乐毅就是在这里实现了天作之合,最终联合三晋和秦国,以弱胜强,在五国伐齐之战立下大功。但是到了战国后期,因为秦国的持续压力,特别是报复燕太子丹派出刺客的行为,秦国决定将燕国从地图上抹去。燕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最终将都城迁到了襄平。
襄平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县,乃是我国封建时代东北的核心大城,更是两千年封建时代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不过燕国迁都辽东并没有影响秦军的灭燕之心,燕国在迁都襄平五年后,灭亡。
7、齐国
齐国才是战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几乎没有迁过都的大国,齐国自分封时代开始,都城便是临淄,只有在乐毅伐齐时代,齐国王宫短暂寄居在莒,不过田单复国后,齐国又迁回了临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