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泰康,这么早往哪儿送餐呢?”“叔好!去义庄一街呢。”
11月24日9时。初冬的阳光攀过太行山,越过农田树林,洒向沁阳市西向镇二街村。
靳泰康刚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他今年26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是一名外卖员。
取了餐,骑上电动车,5分钟后他就到了义庄一街。
“那是俺爸给俺点的饭,他出去送快递了。”联系取餐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
“那你家在哪儿呢?”“在义庄啊。”孩子说不清具体地址,靳泰康哭笑不得:“那你爸叫啥?”
听到了熟悉的名字,他“按名索骥”很快送了过去。“村里就这么大点地方,根本不用导航。”
作为河南省“美丽小镇”,随着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落户,产业支撑带动西向镇消费活力旺盛。今年前8个月,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几年前,靳泰康一直在郑州打工。有了孩子后,他想留在家人身边,所以去年回到家乡,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镇上有很多厂在招工,村里年轻人慢慢都回来了。”在靳泰康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了消费观念的升级。
二街村的衣食住行等服务行业热闹了起来。点外卖、取快递、看直播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也开始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很快,一个全国最小、仅有3名外卖员的美团站点,把西向镇上近60家饭店“拉”上了互联网。一身黄色工装,一辆电动车,靳泰康由此获得了二次就业机会。
“我们这儿送外卖可有意思了。”他告诉记者,点餐的大都是乡亲,送餐就像串门走亲戚;镇子不大,山脚下也都是柏油路,从来不会超时。
“一天三四十单吧,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块。”村里热闹,有消费需求,靳泰康又开起了一家小酒馆,店里的精酿啤酒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今年,家里也盖起了新房,添了辆小轿车。
下午1时15分,手机嘀嘀响了起来:“您有一个新的订单任务。”看到地址,靳泰康笑着说:“又是村西头刘大姐的汉堡加奶茶。”
从接单到送达,仅七八分钟。刚给菜地浇完水的刘双芹远远看到熟悉的黄色身影,开始挥舞着双手。
“真是有点饿了,弄一口热乎的,吃完还能继续干活!”说话间,她一屁股坐在地上,打开汉堡吃了起来,还不忘低头看着地里自己种的白菜和萝卜。
看着刘双芹的午饭有了着落,靳泰康点下了“送达”的确认键,骑上电动车沿着田埂离开,开始等待下一单业务。(记者董娉孙静)
责任编辑:王志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