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字尧夫。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年12月25日出生,(辛亥年,辛丑月,甲日,甲戌辰)。北宋著名理学家及诗人,著有观物内外篇及伊川击壤诗集。邵雍生于河南衡漳(今河南林州市康节村),后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市),37岁时移居洛阳,“北宋五子”之一,邵雍于年7月5日以67岁病终。

邵雍彩像(清殿藏本)邵雍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邵雍出生时间很特别,带有双甲双辛,其《生日吟》一诗中写道:

辛亥年,辛丑月,

甲子日,甲戌辰。

日辰同甲,年月同辛。

邵雍(shàoyōng),“邵”字在说《说文解字》说:从邑部,晉邑也。从邑召聲。寔照(切同)切。“邵”原指春秋时晋国的下属封地,读音则从召字,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释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年)二月初一,出现了日食。秋季时,齐庄公发兵攻打卫国,从卫国出发并乘势进攻晋国。

春秋后期的晋国,经大治后再度成为盟主,进攻晋国并那么容易,臣子们纷纷劝阻齐庄公。晏平仲对说道:“君王依靠勇力,来进攻盟主。如果不成功,这是国家的福气。没有德行而有功劳,忧患必然会降到君王身上。”崔杼也劝谏齐庄公说:“下臣听说:‘小国钻了大国败坏的空子而加之以武力,一定要受到灾祸。’君王还是考虑一下。”齐庄公不没听从他们的劝告,坚持攻晋。

齐庄公进攻晋国获胜,占取朝歌。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孟门,一路上太行山口,在荧庭建筑纪念物,派人戍守郫邵,在少水收集晋军尸体合于一坑筑成大坟,以报复平阴战役之耻,这才收兵回去。郫邵就是原先晋国的两个城邦,即郫县和邵县,邵县是现在山西絳州垣曲邵城一带。说文又解释道,“杜不言郫邵二邑名。據許則當是二邑也。”许慎认为,齐国把郫邵抢到手里据为己有,《左传》模糊记录不作区分,仅记为郫邵一地,在我看来,实则应该是郫、邵两个封地。

这里的邵邑就是邵雍中的邵字,这一带也就是邵雍的先祖周文王所居一带。

雍,同“雝”,《說文解字》说,雝也。从隹邕聲。雝渠,一种鸟的名称。《尔雅·释鸟》解释道:鴒,雝渠,雀一类的鸟。雍是一种祥鸟,“雍”字后来慢慢地借喻为和谐与和睦的意思了。晚清经学家王闿运在《严通政庶母任氏寿颂》一诗中写道:“宜人之令问雝穆一门,喈喈远闻矣。”意思说,任母雍容富贵,声名远扬。

邵雍祖上为姫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前-前)。黄帝是上古华夏部落首领,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周朝等众多诸侯国的姓氏都以姬姓为始祖,姬姓是大多汉族的姓氏起源,也称万姓之祖。黄帝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

邵雍是周文王后代。周文王姬昌(前―前),继黄帝姓氏为姬姓,名为昌,是周太王之孙。文王继承其父亲季王西伯侯之位后,勤政爱民,广施仁德,受外侄商纣王猜忌后被囚于羑里多年,困而演易。文王出狱后储志图耕,周国实力日益强盛。文王过后,其子周武王终于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了殷商纣王朝。因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后称王,史称周文王。

邵雍出于周召公姬奭世系。召公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是西周宗室大臣。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并建立西周的臣属诸侯国燕国,由其子姬克治理。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长安)朝廷,边上有著名召邑,后人尊称姬奭为召公。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家族传承,有续族谱的习惯。邵古(—)是邵雍的父亲,宋涿州范阳人,字天叟。曾避乱徙居卫州共城,后迁洛阳。邵古性好学,必求义理之尽。尤喜治文字之学,用声律、韵类、古今切正为之解,撰《正声》、《正字》、《正音》合三十篇,又有《周易解》。

从召公离世到邵雍出生前后将近年,邵雍名如其字雍容天然。邵雍早年贫寒,45岁才开始的子。邵雍在嘉佑二年(年)时写诗一首《生男吟》:“我今行年四十五,生男方始为人父。”邵雍之长子就是邵伯温。次子邵仲良,字国贤,赠著文魁,生于宋庆历五年,妣董氏夫人生子二,公卒于元符二年,公妣合葬于洛阳县。

邵伯温(年-年)曾官至提点成都路刑狱、利州路转运副使,是邵雍的长子,著书有《易辨惑》、《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近百卷,有《宋史本传》传于世。邵伯温,洛阳人,晚年举家迁入四川。邵伯温生于宋仁宗至和二年(年),卒于高宗绍兴四年(年),享年七十八岁。邵伯温育有三子,邵溥是长子,也生于洛阳,后随家迁入四川,邵溥字泽民,曾入进士第。靖康初,为户部侍郎。邵溥工于诗文,有《邵氏集》十二卷传世。

邵博为邵伯温之次子,生于绍兴八年()赐同进士出身,次年()出知果洲。二十二年()被免去“左朝散大夫知眉州”之职。邵博曾在雅州为官。后居犍为而卒。著有闻见後录三十卷,续其父之闻见。

邵传是邵伯温第三子,现缺少文献纪录。

邵雍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儒者,一生追求究天人之际,立不朽之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家世根深叶茂,后代现在遍居住于四川、国内他省及海外,据说易学大师邵伟华是邵雍后人,山东不少邵氏族谱以邵雍第29孙,康熙年间进士邵士梅承续宗谱。良操美德同日月,高风亮节传千古,直到现在邵雍的经世儒学思想仍然受到世人尊敬和追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