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省份中,河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怀抱首都和第三个直辖市天津的区划格局,使得省会石家庄很难像其他省份的省会那样成为全省的中心。历史上河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哪里呢?河北有燕赵大地之称,我们先看看战国时期河北的情况。“燕赵”也就是燕国和赵国。既然是两个国家,那就至少有两个中心。事实上,燕国和赵国各有三个国都。燕国的国都分别是上都(今北京城区)、中都(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下都(今河北易县)。赵国的国都分别是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期间在河北中西部还存在过中山国。这一时期,河北地区大体上是南北分治,并没有单一的中心城市,可以说是群雄并立。之后进入秦汉大一统时期。在汉朝,河北为冀州和幽州管辖,依然是南北分治。其中冀州刺史部的驻地先在柏乡,后迁邺城。秦汉之后,下一个大一统时期是隋唐。唐代河北地区为河北道。河北道的治所在魏州(今大名县东)。进入北宋,河北再次分裂。此时的河北地区大致分属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中都路管辖,治所分别在治所大名府(今大名县东)、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大兴府(今北京城区)。金朝控制河北全境后,河北东路治所迁往距离国都更近的河间府(今河北河间)。明朝初期,河北为北平省,治所北平(今北京城区),永乐年间北平省改为北直隶,由首都直辖。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中心都是北京。清朝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大名府、正定府、保定府、天津府都曾经做过省会,其中后期为保定、天津双省会。进入民国,河北东北部和西北部独立出去与内蒙古地区的部分区域分别组建热河省和察哈尔省,承德和张北、张家口(万全)成为省会。而保定、天津、北京则轮流做河北的省会。历史上(战国以后),做过河北地区省级行政中心的城池有:邯郸、北京、房山、易县、灵寿(平山)、柏乡(高邑)、临漳、大名、河间、正定、承德、张北、张家口、天津,共计14个。这个数量,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纪录的保持者。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河北的地理结构。河北的核心是华北平原,北、西两面为燕山-太行山山脉,东部面向大海。传统上中国建城的最佳地点为背山面水,次为背水面山,再次为背山或临水。就河北而言,建城首先会在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有大河流出的地方寻找城址。于是,三条发源于山西高原的河流:桑干河(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摆脱大山束缚后不远的地方,分别诞生了北京、正定、邺城/邯郸。这三地都曾做过河北地区的中心。但是河北平原又比较广阔,这三地又分别偏居平原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掌控全局,较难。于是开始在平原腹地寻找适宜的中心城市。在平原上寻找中心城市,最佳的区位是在贯穿全境的大河之畔。当时在隋朝大运河(永济渠)畔的魏州(大名)就成为这个幸运儿。到了元朝,将大运河东移取直后,大名府的区位优势瞬间消失。清朝建直隶省后,虽然一度将省会设在大名府,但之后就北迁到了正定和保定。由于保定相对居中,因此最后保定胜出,成为清代担任直隶省省会时间最长的城市。到了晚清,中国开始融入海洋文明。地处海河水系诸河汇流处、东距海滨不远、同时守卫着西北国都的天津卫兴起。之后数度成为河北(直隶)省会。并最终直辖。当河北的辖区扩大到燕山以北后,京津是合适的省会所在地。这俩城市都直辖后,河北辖区内就不再有能统领全境的城市了。于是只能选择相对合适的城市作为省会。当然,河北的省会依旧只能在占河北人口、经济比重最大的华北平原上选。此时华北平原上可供选择的城市有两座:一个是区位相对居中、但交通枢纽性较差的保定;另一个是位置较偏、但属于铁路枢纽的新兴城市石家庄。两座城市可以说是难分伯仲。因此,河北省里也是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来回摇摆。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石家庄成为了河北省的行政中心。但是,交通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北京兼任。工业产值最高的城市是唐山。唯一的省属大学在天津、唯一的部省合建大学在保定。是石家庄做得不够好吗?其实石家庄已经很努力了。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唯一货真价实地做过河北地区中心的城市是明朝时期的北京。而那是因为河北的中心是由国都兼的。在剩余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河北地区基本不曾出现过单一的中心城市,一直是双中心甚至多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8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