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知名的一场战役。此战中,赵国45万青壮年命丧沙场,受到伤筋动骨的削弱。而对于造成赵国惨败的罪魁祸首,后世普遍认为有两人:一是“纸上谈兵”、轻敌冒进,将赵军带入秦军陷阱的赵括;二是贪心接收上党、引来秦军报复,并逼迫赵军转守为攻的赵孝成王。
接收上党,果真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定?笔者认为,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先看看史料中对这一场景的叙述。
长平惨状想象图史料记载:冯亭嫁祸、赵王贪婪,招致秦军报复
公元前年,秦国武安君白起攻占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都城新郑之间的联系。孤立无援之下,上党的最高长官冯亭决定主动归附邻近的赵国,把对方拉下水:“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资治通鉴·周纪五》)其后他以“吏民皆安为赵,不乐为秦”为说辞,向赵王进献上党地区的十七座城邑。
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赵国平阳君赵豹认为是“无故之利”,定会招致秦国的怒火,属于典型且赤裸裸的嫁祸行为;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则坚持接受,并且他俩给出的理由完全一致(《史记·赵世家》):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国即使举全国之力,一年也打不下一坐城;如今人在家中坐、十七城凭空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下定决心后,赵王派平原君率军前去接收上党。
但秦国何曾吃过这种亏?在强攻下上党后,秦军不作丝毫休整,继续猛攻附近的长平。赵国骑虎难下,最终遭受惨败。《史记》中还绘声绘色的表现了赵王的懊悔:“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赵孝成王接收上党,真的是出于利欲熏心的战略错误?我们看看上党的地理位置,可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上党、长平及野王位置上党的地理位置:睥睨中原的制高点
“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这是上党名称的来源。《荀子》称其为“上地”,位于今天的山西晋东南。东部以太行山为界,俯瞰华北平原(赵国腹地);西部的太岳山、中条山西边,是已被秦国占领设郡的河东地区;南边越过王屋山,则是韩、魏两国的中心区;往北则可直抵太原。
群山拱卫的上党地区,分布着两块由山前冲积平原形成的开阔平原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所以能够容纳“十七城”。因其地势险要,上党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三家分晋后,上党归韩国所有;其后,韩、赵、魏三国围绕着这一地区曾展开过激烈的争夺,但总体仍掌握在韩国手中。
而对于秦国来说,上党地区的战略意义就更加重要。
四面环山、居高临下的上党地区上党的战略意义:秦国出山东、制六国战略的核心点
由于地理及交通条件限制,自古以来,关中地区政权东进,有三条传统路线:
南线—出武关、取南阳,占领汉中、巴蜀,其后沿江汉而下攻楚;传说中“文王化行江汉”,就是沿着这条路线。
中线—沿着崤函通道,出潼关直抵洛阳(周天子所在地)。公元前年,周武王率领大军由镐京出发,到达古渡孟津,“孟津观兵”,是依据此线路。
北线—渡蒲津,北定太原、南攻上党。周文王正是按照这一思路攻耆国,削弱了商朝对西边的掌控。
而自公元前年夺回河西之地后,秦国历代国君孜孜不倦的问鼎中原之路,则是上述三线并举,以避免在任何一线陷入孤军深入:
南线—秦惠文王于公元前年一举吞并巴蜀,其后利用张仪的计谋,在公元前年夺取楚国汉中;而在公元前-年,白起占领楚国的黔中、汉北、上庸以及鄢、郢,烧毁夷陵,楚国被迫迁都于陈,在西线的传统领土丧失殆尽。至此,秦国在南线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中线—秦惠文王时期,结合连横战略、软硬兼施,成功拿下曲沃、平周等要地,稳步蚕食河东;而在以“车通三川,以窥周室”为目标的秦武王时,夺下了韩国重镇宜阳,进一步打通东进通道;到了秦昭王时魏冉主政期间,秦国的步子迈得更大:公元前年“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公元前年,司马错攻打河内,魏国让出安邑求和。此时,韩魏不断东退,秦国兵峰已经直抵周天子所在的洛阳。
北线—公元前年“五国伐齐”之后,秦国除了在南线行动外,还加强了在北线对赵国的打击,沿着太岳山,逐渐推进到北方重镇太原。但在公元前年,秦国绕过上党攻击阏与时,却败给了赵奢。(有关重要地点位置关系请看下图红圈处)
安邑、武遂、阏与等地位置而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对内清除魏冉等外戚、强化中央集权,对外“远交近攻”,稳定齐国、将主要打击对象集中于韩赵魏三国。而横亘在眼前的上党地区,则成了秦国首先要啃下的硬骨头。
为了落实这一战略,公元前年,白起攻占南阳,掐断太行道;次年,拿下野王,上党成了脱离韩国本土的一座孤岛。秦国若能如愿,不但可以在南向加强对韩魏的压制,往北也可以俯视华北平原,大军可挥师而下,直抵赵国邯郸城!
因此,此时的上党归属,已经成了关系三晋生死存亡的核心点。既然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都能看出来这一利害关系,赵孝成王、平原君岂能不知?
上党的战略重要性一目了然顺势接收上党,是赵国的最佳应对方案
当上党成为孤岛时,赵国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坐视秦国占领上党,或者顺势接收。但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方案一:坐等秦国占上党。
好处:秦国经过连年恶战后,按理会进行休整,可能会避免立即在长平爆发两国间的战略决战。如此一来,赵国上下将有更多的时间,在、后勤、外交等各方面做好应对秦国的准备;
弊端:赵国做准备,秦国也不会闲着。而且就两国的国力对比而言,时间站在秦国的一边,届时赵国的都城邯郸,可能都会有被一鼓作气拿下的可能。
方案二:接收上党。
利:首先,除了获得十七城之外,赵国的最大收益,是可以接收上党地区的韩国军民;而人口,则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大资源。其次,十年来,秦军连年征战不休,人员疲惫、后勤消耗大;而赵军最近的一次大战是在公元前年。因此,即使因为上党与秦军爆发大规模战争,从理论上而言,赵军将有以逸待劳的优势。
弊:只有一点—马上面对秦军的报复,不过两国间不可能有和平,赵国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两权相害取其轻,两权相利取其重,赵国接收上党,最理想的状态是依据地形之利,将秦军阻挡在太岳山西、王屋山南,为两国今后的对峙争取制高点。毕竟阏与之战的事例在前,虎狼秦军并非不可战胜。若悲观一点,退而求其次,失去上党之地,但可以获得十七城的人口、物资,这对赵国的国力也将是一极大补充。事实上,后来赵国确实是这么做的(《资治通鉴·周纪五》):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即使最差的一种设想:赵国在长平战败。但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不可能一战全灭,毕竟兵法说“十则围之”,要包围40多万军队,那得多少秦军?况且赵军也不是省油的灯。
因此,接收冯亭献地,确实如赵王和平原君所言:“此大利,不可失也”,是最值得选择的方案。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赵国在长平竟然面临了比最差设想还要可怕的惨败。这一切,只因为赵国君臣错估了一个重要因素:秦国的决心与实力。
关键人物:秦昭襄王与白起面对火力全开的秦国,赵国败在了绝对实力上
接下来秦国的表现,完全出乎赵国的预料:
其一,秦军的不间断高强度作战能力。在连续作战后,秦军还能继续猛攻长平,甚至能数次击败老将廉颇:“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其二,秦国的后勤补给能力。长平前线的赵国大军共45万,而秦军也不低于这个数量。而当两军相持数年、在家门口的赵国已经穷到要向盟友齐国借粮时,秦国却能跋山涉水、源源不断向前线提供补给;
其三,秦国君臣的决心与魄力。赵国不想继续耗,也正合秦国的意。但让人难以预料的是,率领疲惫之师、兵力不占绝对优势并且在赵国家门口作战的白起,竟敢采取包围战术;而秦王得知赵括落入包围圈后,接下来的举动更是堪称疯狂(《资治通鉴·周纪五》):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加上在之前,面对窘迫的后勤压力,赵王曾犯下一个错误:主动向秦国示好求和,已经断绝了各国主动救援赵国的意愿。直到此时,当得知赵国45万大军被包饺子后,之前还坐山观虎斗的齐、楚两国终于坐不住了:“齐人、楚人救赵”,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为时已晚。
长平之战示意图此时的长平之战,完全变成了秦、赵两国的软硬实力比拼:的是国力和军队战斗力,软的是将领指挥能力。后者自不用说,我们这里重点讲讲硬实力。
不得不说,两方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性都相当强悍:赵军身陷重围、断水断粮46天,还能持续拼死突围;面对彪悍的赵军做困兽之斗时,遭受了巨大牺牲的秦军也能够坚决不退,丝毫不落下风。长平之战,是战国两大顶尖军队的巅峰对决;对白起而言,堪称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军事冒险,他后来曾承认:“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但此种规模的拉锯战,拼的已不单纯是军队战斗力,而是综合国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家意志力。面对以逸待劳的赵军,连续作战的秦国能在长平发动近百万级规模的大战,其兵源储备让人望而生畏;当赵国派人向身陷包围圈的赵括大军运输补给时,临时征调男丁的秦国却能把赵人死死阻拦在包围圈外;当赵国低声下气向齐国借粮却被拒绝时,秦军跋山涉水运送物资却能应对有序。
赵孝成王影视形象因此,赵国长平之败,不是败在赵王接受上党的决策上;这一决策,是当时情况下权衡利弊之后,更值得选择的方案。赵国之败,是败在两国的绝对实力差距上;而究其根源,则落脚于两国各自的改革质量。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以“农战”为核心,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管理乃至民风的全面深度改革,最终将秦国打造成一具恐怖的战争机器。而“胡服骑射”虽然打造了战斗力令人侧目的赵军,但本质上只是借鉴游牧民族着装及战斗方式的军事改革而已,在其他方面,赵国仍沿用着老一套;更悲剧的是,落后的思路被看似强大的军力所掩盖,赵国更了没进取的动力。
一言一概之:秦赵之战,本质上是新旧体制的碰撞;赵王接纳上党没有错,错在高估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