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的东山脚下,洹河北岸有个小山叫母猪坡,提起母猪坡来,话就长了。
话说明朝成化年间,山西武乡漳源一带,有个小村庄,叫化凤村,村里有个心灵手巧美丽的姑娘,名叫宝珠。她明眉大眼儿,乌发白面,细柳身材没褒眨。方圆左近,百儿八十里的人们,称她是花中魁。
人怕出名花怕艳,县官的三公子看中了她,一心要娶她为媳妇。宝珠听说三公子是个浪荡公子,丑八怪,说什么也不答应。县官三番五次差人来保媒,宝珠死活不愿意。哪知,本家一个大哥,出头露面了,他为了讨好县官,从中捞一把,就说:有父从父,没父从兄,这门亲就成了。然后就去勾结县官差动人马,把宝珠抢走,入了洞房。
大哥以为生米做成了熟饭,就安生睡觉去了。然而,他哪里知道,半夜宝珠破窗而出,逃回了娘家,哭着对娘说:“娘,爹死的早,撇下咱娘俩,死,我也要死在你身旁。”娘说:“傻闺女啊,县官不会就这样算了的,赶快得想个办法。”
天,阴沉沉的,夜,黑洞洞的。母女俩一夜没睡着觉,母想夫,女想父,忽然想起宝珠爹临终时嘱咐:“危急时,找母猪……”
原来他家喂的那头母猪是头宝猪。会长会落,为此,她爹才给闺女起了个语音近似的名字——宝珠。
公鸡叫了,母女俩向母猪求救,母猪哼哼呼呼地告诉了她们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宝珠姑娘照着母猪教给她的办法,站在门口,迎着太阳说:“东来风,西风来,刮根鸡毛来。”鸡毛就飘飘悠悠地飞来。她就捋着鸡毛说:“鸡毛鸡毛高高,鸡毛鸡毛高高。”母猪就长大像小山一样。母女俩上到猪背上,母猪好像趁风驾云似的,离开了家乡,等大哥领着三公子来迎亲,扑了个空。
母女俩坐在母猪背上,犹如腾云驾雾一样。走了很久,从太行山西面的平地沿着太行山,翻过了九岭十八洼,顺着浊漳河到洹河,淌过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在太行山东山脚下的东赵村落了脚。这里,前临洹河水,后靠黑豆山。母猪“哈噜哈噜”喝个够,“咔嚓咔嚓”吃个饱。往村后一躺,变成了母猪坡。猪毛猪鬃变成了密茂的树林。只剩下山腰有一片不毛之地,那是猪的肚脐。肚脐就会变成能开能关的大门。
母女俩住在附近的村庄养蚕喂猪。宝珠白天养蚕,晚上纺织绣花。她喂的蚕又胖又壮,茧大丝长。连京广的客商也争着来买。她绣的花美丽鲜艳,挂在墙上,会招来鸟儿登枝共鸣。
秋风扫尽红叶,接着飞起纷纷白雪,雪里梅花开。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宝珠越长越美,胜过那梅花桃花,比熟透了的仙桃还鲜艳丰满。提亲的人越来越多,有满腹经纶的王侯公子,有家财万贯的富贵客商。
然而宝珠都不爱,她娘发了愁,给她说:“花落结籽,瓜熟蒂落。你也不能跟我一辈子,总得有个归宿。”宝珠说:“为啥非得出嫁我,我就不能顶个男子汉用?”闺女的心,娘知道——宝珠想往家招个女婿,养活自己一辈子。娘就顺水推舟,随了闺女的心意。
原来,她到母猪坡上采桑,结识了一个砍柴的后生,他忠厚勤劳,宝珠爱上了他,娘也喜欢。于是他俩便顺理成章地成了亲,相亲相爱,孝敬母亲。男种地,女养蚕,娘喂猪。全家人乐滋滋的,不缺吃和穿。
却说山上的大哥,霸占了宝珠家的产业,吃喝玩乐,不久就她家产败个尽光。他为了讨好县官儿,先打听清楚宝珠母女的下落,然后带领喽啰,一来给公子娶亲,二来想要回那头会长会落的母猪。这帮喽啰,敲锣打鼓,抬着花轿,来到母猪坡前。一听说宝珠已成了亲,更是火冒三丈,指使喽啰们捉拿宝珠一家归案。
宝珠一家听说他们来了,就故意把他们往母猪坡上诳。娘儿仨前面跑,一群喽啰后面远远紧追。这时,猪肚脐“吱咕——”一声,开了门。宝珠娘就站在门口,面向太阳,说:“东风来,西风来,刮根鸡毛来。”鸡毛就飘飘悠悠地飞来。她就捋着鸡毛说:“鸡毛鸡毛高高,鸡毛鸡毛高高。”霎时,母猪就越长越高。一群喽啰在后面越追越远,个个使的顺头冒汗,像一群落汤鸡似的,追了几个时辰,才爬到猪尾巴稍上。猪尾巴猛的一翘。像大年初一煮扁食一样,“扑扑通通”把这群落汤鸡撂到了村南洹河里淹死了。
吹鼓手的喇叭摔到了村西地里,那块地叫喇叭地,花轿放在村东,那块地叫轿场地。大哥呢?变成了一种鸟,当地人叫它赔罪鸟。时常在母猪坡上啼叫:“格格(哥哥),我错我错!”叫得人们心里痒沙沙的,都说他在向宝珠一家赔不是哩。
后记
大哥残害自家堂妹,为了利益连亲人都不顾,最后的下场属实是罪有应得,而宝珠一家善良,勤恳踏实,最后修来了福报,也算是好事一桩。
借此故事,笔者劝诫世人:做人要对得起自己良心,不可不顾人伦,如果为了一点利益就连自己的家人都不顾,那最后一定会自食恶果。相反,多多行善,福报将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