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那家比较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太行山东麓,一条河流嵌于山腰,流淌不息,璀璨仿若天河。

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儿女苦战10年,在峰峦高耸、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凿出了一条全长公里的“人工天河”。林县人走出了“十年九旱”的困境,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建党周年之际,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人头攒动,八方来客在这里学习红旗渠精神,感悟那段战天斗地、感天动地的光荣历史。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州市把扶持创业作为增收致富的有力支点,让群众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不断谱写红旗渠精神新篇章。

自强不息摘穷帽

一条盘山公路依傍红旗渠而建。一路行驶,刻在红砖房上的“幸福庙荒”扑进眼帘。

行走庙荒村,但见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红旗渠穿村而过,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曾几何时,庙荒村还是荒山村、贫困村。地薄、路差、房屋旧,缺人、缺钱、缺产业。“村子太穷,土地庙都荒废了,所以叫庙荒村嘛。”村民如是说。

当年的贫困村,现已成为网红村,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庙荒村,再也看不到“荒”的影子。

但是,引来“天河水”的艰苦历史,庙荒人、林州人不会忘记。

“林县人民缺水啊,盼了一代又一代。直到来了共产党,才圆了世代的梦想。”年2月11日,冰雪未消。在林县县委的带领下,英雄的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他们“重新安排大好山河”,彻底告别缺水的苦日子。

而今,傍渠而居的庙荒村村民,借助红旗渠精神品牌,创建研学基地,利用创业担保贷款等资金发展农家乐。全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走上脱贫致富路。

“他们都是贴心人,宣讲政策问冷暖,精准脱贫定方案,手把手把方向带,各家各户送关怀……”记者走进一家农家院,正碰见户主郝心英打着节拍,给游客唱自编的快板。

这是一处两层小院,门楼上刻着“铭记党恩”。上层是客房,下层是餐厅,院中种着果树。

年,郝心英的丈夫因为车祸成了植物人,婆婆患有重病,女儿正在上学。一家人成了贫困户,全家重担都压在郝心英身上。

这个坚强乐观的女人,借着村里发展民俗旅游的机会,在村头支个小摊,卖起农产品。年,借助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她把自己家翻了新,取名“自强小院”,经营农家乐。

脱贫攻坚,是如同当年“战太行”一般的鏖战。传承红旗渠精神,林州人凝聚起自强不息、摆脱贫困的奋进力量。

“我们对贫困村特色旅游、种植、养殖等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林州市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常俊杰说。

如今,郝心英年收入4万多元。“摘掉穷帽子,还要过上更好的日子。我要继续奋斗!”记者离开时,郝心英站在“自强小院”门前,满脸笑容,挥手道别。

艰苦奋斗圆梦想

在林州,创业带头人刘玉珍的故事远近闻名。

刘玉珍是“渠二代”,其父辈参与了红旗渠修建。年,她和丈夫下岗。两个人,一辆三轮车,从卖副食品干起。

当时体重80斤的刘玉珍,背过斤一袋的盐,扛着一箱箱食品上楼,蹬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爬长坡。后来,她又去物业公司学做保洁,到外地学办超市……

现在,刘玉珍是六合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拥有服饰、物业、便利店等业务,带动就业上万人。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遇到不小困难。人社部门减免社保费,提供贴息贷款,帮我们渡过难关。”她说。

从修渠人到“渠二代”,创业路上的拼劲、闯劲和干劲,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翻开林县县志,从年到年共有次大旱,其中绝收38次。

“把水带回去!”资金不足自己筹,炸药用完自己造,人手不够齐上阵,工具紧缺自己做,粮食紧缺吃野菜……

红旗渠不仅引来了水,也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产。

在商业区,张相军经营一家水晶饰品公司。记者走进公司,他正通过网络客服平台与顾客洽谈。

多年前在外务工时,张相军遭重物砸击,单腿截肢。“腿脚不便,但两只手还在,我总得琢磨干些什么。”

年,在亲戚介绍下,张相军学做手工饰品。

一开始,做得不像样子。他就向老师傅虚心请教,反复揣摩手法。日复一日,没白没黑地练。

技术成熟后,张相军办了这家公司,还享受到人社部门发放的元创业补贴。“现在客源稳定,收益不错。”他说。

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滋养着林州人的灵魂,鼓舞他们在追梦圆梦路上愈挫愈勇,一往无前。

无私奉献富太行

20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人民“战太行”,凿出红旗渠;80年代,10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建筑品牌声名远播;如今,在“富太行”的感召下,越来越多林州群众返乡创业。

临近芒种,新庄村的红薯新品种试验田里,一派繁忙。农民把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齐整整地移栽到田里。

“从红薯育苗到种植再到深加工,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产业链。”林州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志军说。公司与合作社、农户合作,目前种植面积两万余亩,带动就业余人。

10年修渠,林县培养锻炼出很多能工巧匠。20世纪80年代,在建设大军“出太行”的潮流中,刘志军随父亲到山西做起建筑生意。

“道路平整,房屋整洁,全村人幸福地生活……”儿时建设美丽村庄的梦想,一直扎根在刘志军心中。

返乡创业,再续传奇;奉献力量,建设家乡。在林州市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背景下,年,刘志军回到村里,享受政策办起企业。

“自己富起来,还要带动更多人富起来。”刘志军说,“父辈当年‘战太行’,我们现在要‘富太行’‘美太行’。”

时钟回拨。修建红旗渠,在资金最困难时,县委抽调干部组建工程队,到外地承揽工程,把赚到的钱拿回来修渠。一年当中就有3.1万人外出搞建筑,挣回经费万元。

修渠过程中,81名干部群众献出了生命。

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

走进林州市商贸城,只见商户一家挨一家,商品琳琅满目。很多商户门前,挂着“创业孵化企业”的黄色标牌。

商贸城负责人李庆华介绍,商贸城为创业者提供工商代办、创业指导和培训、企业管理等服务,减免房租和物业费。目前,孵化企业家,带动余人就业创业。

近年来,林州市力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强化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扶持,培育孵化创业项目。

记者走进商贸城一家电器礼品店,店主侯江萍在核对货品。年,她和丈夫想在商贸城卖家电,虽有免租等优惠,不过前期购入货品需要不少钱。两人打起了退堂鼓。

“幸亏人社部门伸出援手,帮我们申请了1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侯江萍说。现在,夫妻俩年收入30多万元,丈夫不用外出务工了。

太行作证,林州人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断创造新生活。

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看着奔流不止的渠水,有人开怀大笑,有人泪流满面。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林县人民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红旗渠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渠水长流,追梦不休。红旗渠精神正激励林州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本期编辑:张子璇

我知道你在看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