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之名发源地与华夏文明之源。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国与华夏文明主要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有人形容说:“一旦踏上三晋之地,落脚就会踩着文化。”早在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说和足迹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尧、舜、禹均建都于山西;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活动于山西南部地区,即河东。河东最早称“中国。”“中国”一词,乃指京师。《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史记·五帝本纪》:“舜崩,三年之丧毕……(舜)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引刘熙注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史有“中国”之称,正当尧、舜、禹之时。尧、舜、禹建都在今河东境内,故河东是最早称“中国”的地方。苏先生年8月在“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上说:“大约距今-年间的山西南部,从最初把‘中国’作为政治实体名词发展到成为北方(中原)一霸,占了我们五千年文明史的近半。”“华夏”一词原由两个部族名称组成,即华族与夏族,二者都最先兴起于河东。历史上称夏人居住过的地方为“夏墟”或“大夏”。史籍记载中留下来的夏之名有两处,一处在今翼城、绛县、侯马一带,即古唐侯封地,西周成王封弟叔虞于此,即晋国之始另一处在今夏县、平阳、安邑一带,即周初虞仲所封之地。“大夏”有五处,一在“唐”(翼城、绛县一带),二在“平阳”(临汾一带),三在“安邑”(夏县、平陆一带),四在“晋阳”(永济一带),五在“鄂”(乡宁、河津一带)。夏城和大夏不管有几处之说,都出不了河东地区。“华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为华山说”,代表人物为章太炎、范文澜等先生持此说。他们认为华是由华山而得名,是居住在华山附近的一个民族。二为华水说,代表人物是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纡教授。他们认为,华族与夏族是同一个部族,生活繁息的地方都在河东。古代汾水下游有一条支流名叫华东,出自今稷山、乡宁的华谷。居住在华水流城的夏人称“华族”,戎、狄部族也称他们为“华人”。而他们在华水流域建立的古国“冀国”,也成为天下“九州”之首“冀州”命名的依据冀州又成为“中国”的代称。最早所谓的“中国之人”、“华人”、“夏人”,实际都是指生活在河东的同一个部族的华夏先民。春秋时晋文公称霸中原后赵石勒、北魏拓跋氏、北齐高欢父子,都曾依托山西争夺天下;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灭隋兴唐五代时期的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也都以山西为基地兴邦定国;宋灭北汉(五代时期的十国中唯一建都北方的国家),统一中原,营建太原;元、明、清山西为京畿地区,战略要冲;年以后的近现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依托太行山、吕梁山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山西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舞台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638.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