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杜甫的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的岱宗无疑是指泰山,而齐鲁则指的是现今的山东地区。
因此,很多人便认为山东的“山”就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作为陪伴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名山,蕴含着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
它曾被帝王建造庙宇,以供天下人祭拜,因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因此,用泰山来命名一个地区确实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山东的“山”并不是泰山。
古代地名的命名极具讲究,如河南、河北是依据黄河而分,湖南、湖北则以洞庭湖为界。再看今日的山东、山西,自然也会以某座山作为区分。
然而,泰山并不位于山东与周边省份的交界处,而是在山东中部。因此,泰山不能成为“山”东的“山”。
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太行山作为划分山西和山东的天然屏障。然而,实际上太行山位于山西和河北之间,而非山东。对于为何太行山能被视为代表山东的"山",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山东和山西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西周时期,太行山东部并不被称之为山东,而是被赋予了九州之一的青州。那个时候,为了管理天下的事宜,周天子实行了分封制度,将诸多亲属和将领分别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治理一方。
在青州的封地上,当年姜太公得到了齐地,周公旦则在鲁地。而这两地的分界线便是著名的泰山,因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齐鲁大地。
位于齐鲁之地西面的太行山,成为了阻挡封地扩张的重要屏障,从此太行山以西被命名为山西,而太行山以东则被称作山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将函谷关作为分界线,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被称作山西,同时也指代秦国,而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则被称为山东,也泛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在《战国策》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这里的“山东”就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从战国到秦朝的大一统时期,山东地区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临淄、胶东等不同地域。然而,这个时期的划分并不明确。
随着历史的演变,山东的划分才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到了元朝,各地的划分开始采用行省制度。由于蒙古帝国的疆域辽阔,管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他们将山东和山西合并到了一个中书省中。
结果,山东地区变得越来越荒芜。
明初,朱元璋设立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并重新以太行山为界,将山东和山西分开,形成山西布政司和山东布政司。
自此,山东这个称谓得以确立。在朱元璋的政策下,山东地区得到了新的发展,经济得以复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
到了清朝,满人皇帝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区域管理制度,因此,山东省的地位得以确立。
河北位于山东和山西之间,曾是京师直隶。在历史的变迁中,特别是在张作霖时期,河北的名字被改变。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区域进行了微调,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因此,太行山虽然与现在的山东无关,但却是山东和山西的分界线。中国的省份分界线是随着五千年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主要依据是地理因素、犬牙交错、经济或文化的平均分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