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河南安阳,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像一条玉带,盘绕在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的半山腰上,将汩汩清泉,从山西长治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林州市,滋润了百万林州老百姓的心田。
一
林州在年前叫林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在过去,林县是一个极度缺乏水资源的地方。这里十年九旱,一滴水比一滴油更加珍贵。林县境内虽然有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但这些河流要么是季节性河流,要么与林县“擦肩而过”,难以让林县老百姓受益。
同时,林县属于黄土高原的东沿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壳十分破碎。老天爷“赏脸”降一次大雨,雨水很快就会被渗透到地下,或者流走。
在历史上,林县旱灾频繁,满目疮痍。
在林县合涧镇小寨村,有一块荒年碑,记载了年林县发生旱灾的惨景:“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入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
二
年林县解放后,修建了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县缺水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水源问题,一旦发生长时间旱灾,老百姓还得到很远的地方取水吃。
年版《红旗渠志》记载:在上世纪50、60年代,林县个行政村中,有个常年人畜饮水困难,其中多个行政村的老百姓需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农作物也深受其害。由于经常遭遇旱情,林县粮食产量极低,亩产只有斤,仅为南方地区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粮食产量不够,老百姓只能过上“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年,林县再次发生旱情。到了6月份,旱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坐不住了,与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宝一起,各自带领一个小组,分别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寻找稳定的水源。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发现淇河、淅河水量较小,不足以供林县老百姓使用;只有位于山西长治平顺县境内的浊漳河,有着丰富的水流,年径流量达到7.3亿立方米。
浊漳河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流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是漳河的支流之一。可是,浊漳河在平顺县境内时流量丰沛,到了县境内时却变成一条汛期才有水流的季节河,你说气人不气人?
三
水源找到了,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林县很快确定了“引漳入林”工程——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可要想通过修建渠道的方式,把水源引到林县来,面临的困难却一个比一个大。
一是经济上的困难。当时国家面临着全国性的粮食短缺,河南省也不例外。新乡地委在批复中说:“林县可根据自己的财力、人力,考虑是否兴建这个工程。”这就意味着,林县修建红旗渠,几乎全靠自力更生。
二是属地上的困难。红旗渠的源头取水位置位于平顺县,平顺县属于山西省。林县要从平顺县引水,人家答应吗?愿意配合吗?
三是修建上的困难。红旗渠最大的“拦路虎”是太行山。太行山横亘多公里,海拔动辄在两三千米,到处是悬崖峭壁。在“基建狂魔”还没有叫响的年代,要修建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许多人都在质疑,连林县县委一班人也捏一把汗。杨贵不止一次表态:“一旦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这话听起来极为悲壮,也折射出修建红旗渠面临的实际困难。
四
“办法总比困难多。”财力不够,林县发动全县老百姓动手,省吃俭用支援红旗渠。数万修渠大军自带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后来统计,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万元,占37%,社队投资万元,占63%。
属地上有困难,林县找平顺县商量,平顺县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时任平顺县委书记李琳说得好,我们“都要识大体、顾大局,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不仅如此,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里,平顺县上上下下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施工上有难度,林县发明了各种“妙招”。要想“驯服”坚硬的太行山岩壁,炸药必不可少。可林县没有钱购买足够的炸药,就对原本用于农业的硝酸铵化肥进行改造,土法生产了几百吨炸药。
年2月,林县人喊着“让太行山低头,让浊漳河听用”的口号,打响了修建红旗渠的攻坚战。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年4月,3条干渠同时竣工。年,红旗渠所有干渠、支渠、斗渠配套建设宣告完工。至此,一条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10年间,建设大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共有81名干部和群众牺牲在红旗渠工地上。10年间,建设大军在缺乏现代机械设备的艰苦条件下,一共削平了座山头、架设;座渡槽、开凿了个隧洞、修建了各种建筑物座、挖砌了万立方米土石。
红旗渠修好后,甘甜的浊漳河水沿着红旗渠流到林县的土地上,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以及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从当初的亩产斤,增加到年的斤。林县干旱缺水的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直到今天,红旗渠依然在发挥着。
饮水思源。林县老百姓没有忘记杨贵作出的贡献。如今,当地依然流传着“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的说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