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东北至西南走向绵延余公里,多东西向横谷,为我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最高峰为海拔米的五台山,主峰为米的小五台山。太行山自古就是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往来的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地质上,28亿年前的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和吕梁运动影响,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后,地壳差异升降导致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形成了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其东侧为地震活动带。山地受拒马、滹沱等河切割,多横谷或称陉,太行八陉为东西交通重要通道。太行八陉中的陉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即古代晋冀豫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由北至南为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和帜关陉,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
八陉之首轵关陉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连通洛阳的要道,太行陉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白陉存留了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此陉可南渡黄河至开封,东进大名、北窥安阳邯郸,是可攻可守的要地。滏口陉和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古人云飞狐陉为进逼幽燕最胜之地,蒲阴陉紫荆关是通达大同的军事要隘。军都陉居庸关是古人出燕入晋北去蒙古塞外的咽喉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