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关于洛阳市洛宁县“竹梦小镇”的宣传视频,引发焦作人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博爱县,种竹历史悠久,这里有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人工栽培型竹林,有斑竹、筠竹、甜竹、变竹等优质竹类资源。据《山海经》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行山下、丹水河畔便已竹林繁茂。
当然,近两年洛阳文旅也可谓频频“出圈”:从《风起洛阳》入围“十大年度国家IP”评选活动,并以6种语言在全球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网络主话题阅读量超41亿次,再到龙门古街内的“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的大火,从“迎风而舞”风口产业到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洛阳文化IP正为文旅产业赋能“铸魂”。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以文化赋能打造农旅文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新业态,正让乡村成为文化元素、创意元素、非遗元素的生动载体。就拿“竹梦小镇”生态园项目来说,其位于洛阳市洛宁县兴华镇沟门村,项目包括豆腐制作传统工艺体验展示区、庭院式餐饮区(兴华豆腐宴)、时蔬田园采摘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花卉奇石盆景观赏区、精品民宿体验区、园区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等生态园区,其倡导回归田园、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旨在打造生态旅游的新业态。
当然,文化IP打造也并非可以毫无根据、无中生有,而更应与当下流行的文化进行创意融合,同时植入当地特色产业元素,从而通过传承、弘扬、激发乡村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引擎。比如,得益于优质的竹类资源,博爱的竹器加工业自古便十分兴盛,其制品统称“许良竹器”或“清化竹器”。汉朝时,管理者于此地设立司竹丞管理竹林,隋唐后更名为司竹监;清朝时,设有晋、冀、鲁、豫四省“竹客会馆”。
作为乡村非遗的博爱清化竹器,与南宋诗人陆游口中“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的细腻又自不同,其讲述的是独属于中原地区的竹器故事。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环保理念和健康养生观念不断增强,清化竹器将以时代赋予的新角色,演绎蕴含在一件件精美竹器背后的传统文化之美,也必将在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伟涛)
责任编辑:武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