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古村落在我们国家分布非常之广,几乎每个省都会存在包含当地特色的传统村落,在建筑环境、村落风貌等上面都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而且每一个村落都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逐步受到世人的瞩目。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了解我们国家的古村落现状,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年7月20日,我去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砖壁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此次调查主要采访了村中的老兵肖江河,主要参考资料也就是这位老人所撰写的《砖壁村村志》。

先来大致介绍一下砖壁村,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砖壁村,位于武乡县东部山区,距县城47公里,属蟠龙镇所辖。村庄坐落在太行山脉西麓延伸的小松山脚下,东靠小松山,翻山与安其盘、安乐庄接壤,南面隔沟和小坪村对望,西面沿一条大路跟史家嘴村相连,北和烟里村、南山头村毗邻。本村共有20个姓氏,李姓为砖壁村之大族。

说起砖壁村的李氏,值得一提的是,年,本族李氏续谱时,拟20字排辈为:世、道、方、逢、泰、人、文、回、际、春、心、原、如、何、协、自、尔、照、昌、隆。自此,以字排辈,就成为砖壁村李姓区别于其他李姓的一大特征。李姓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以姓相认,以字排辈,均能以礼相待,亲同一家。

另外,农业方面,砖壁村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农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近年来,增加了“小果园”,扩大了油菜、油葵、西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经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经济收入猛增。

比起砖壁村的传统文化,砖壁村的红色文化是给世人印象更深的,砖壁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山上的明珠。砖壁村地势独特,西、南、北三面皆百尺悬崖,沟深坡陡,崎岖难行,弯弯曲曲,盘旋而上。东面山岭起伏绵亘20余公里,直达黎城县。村子的座基活像-一个半岛,不论从哪个方向前来,不钻沟无以觅路,不爬坡难以进村。战则有天险凭依,退则有山林蔽体。一夫当关,万人莫敌。孙子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择险结营,易守难攻”。正因砖壁村有如此地理优势,年6月至年6月,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总司令部先后三次进驻砖壁村。从此砖壁村成为革命摇篮,名声大振中外皆知。总部在这里指挥了华北前线的抗日战争和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了“关家垴歼灭战”和“砖壁保卫战”。打败了侵华日军的“囚笼战术”和“清剿”“扫荡”,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奠定了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的基础。

再来看看砖壁村的历史,砖壁村何时置村,无记载可考。据已知的资料、村中地名和现存的遗迹推测,大约于东晋时已有人居住于此。其依据有三:

其一,乾隆五十五年续修《武乡县志》载唐朝司马李师行,砖壁村人,生于隋文帝开皇16年,卒于唐高宗仪风二年。其父李宁为武乡县县令,后为录事参军。由此可知,李宁的祖辈几代就已定居砖壁村,而且家业兴隆,人丁兴旺。由此推知,砖壁村置村应该在公元年以前。

其二,砖壁村有“寺上”“佛堂头”地名,是当时佛寺建筑遗址,古诗云:“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明南朝是寺庙建筑最为盛行时期。据此可证,应该在南朝时期,砖壁村就已经初具规模。

其三,60年代,从井沟坡可以看到村民修路时用镢切下来的圪芦咀高崖上有一竖断面水井遗迹,井壁上存有依稀的淤泥水痕和明显的供人上下所踩的脚坑,可知前辈当时定居砖壁时都是平地,没有沟渠,圪梁咀一带为平地面上的最低点。考古地质学证明,40多米深的井沟、寨沟没有年以上时间是形不成的。据此,置村应该推至东晋末期——即公元年左右。

另外,自古砖壁村缺水,人畜吃水是一大苦事。村中有个旧存的直径6米深12米的桥北雪容。冬天下大雪后,人们将地里路上的积雪收在容内,从上到下留有3个洞口,消融了的雪水从洞口流出来,可供人们饮用。

在井沟、兽降沟、老坟沟都有旧存的活水井。井深25米,但有的一滴水也没有。水量最多的要算大南井,24个小时流30担水。其他井每天只流8至10担。一遇天旱,井里的水就更少了,人们只好到六七公里外的柳沟村去担。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四通八达的水路早已遍布砖壁村,如今砖壁村家家户户都可以轻轻拧开水龙头便能饮用到干净的水。

改革开放以来,砖壁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在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砖壁人民继续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展翅飞腾。

作者简介

段雅元,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班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