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电影里的百年风云”,我们回顾了那些在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民公仆。

将生命奉献给治沙治碱的焦裕禄,一辈子奉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雷锋,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专栏的第一篇,这一期,我们将给大家带去电影里的抗日战役。

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太行山上,我党发展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冀中平原上,游击队员采取分散流动的作战形式,击溃日军势力......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前仆后继、奋勇抗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抗战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

今天,让我们再次在电影里回顾这段历史。

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华北地区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日军的主要突破口。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奉党中央命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开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电影《太行山上》,根据这段历史展开了自己的叙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八路军将士凭借顽强斗志,在朱德总司令的部署和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坂垣师团,打退日寇十一次突围!

平型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总司令派遣师先遣团夜袭日军于阳明堡机场,摧毁了日军的空军优势,同时调动师伏击雁门关,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同时,八路军用灵活的战术亦减轻了国军战场的压力。

不久,日军以优势兵力、装备围攻太原一线,蒋、阎战略判断失误,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八路军转入敌后根据地建设,自此拉开了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

《太平山上》是国产电影里,第一次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的电影。也是国产电影里第一次以朱德为主角的电影。

《太行山上》于年上映,时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投资制作了本部电影。《太行山上》也是当年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

这部电影里,扮演邓小平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特型演员卢奇,饰演朱德的是特型演员王伍福,出演本片前,他已经50次扮演了朱德。

然而,这一次,却是他第一次出演主角,王伍福非常感动:“等了20多年,终于有一部可以反映朱老总一生业绩的精品力作了!我会尽最大努力给朱老一个交代,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次的朱德,他没有强调外形,着重在‘神似’上下功夫,细致描述了他性格的多个侧面。也就是说,这次的朱德不再是那个总是叉腰作报告的朱德。

梁家辉和刘德凯也加盟本次电影,这部电影也是梁家辉第一次扮演中国军人的形象,这部电影之前,他就曾拜访过八一厂,提出想和八一厂合作一个军人角色,却一直因为档期问题没有机会。这一次在电影里,他将饰演八路军将领贺炳炎的角色,以独臂英雄的形象屹立在太行山上。饰演这个角色梁家辉没要一分钱片酬。拍摄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梁家辉主演的贺炳炎应该是失去右臂,剧组却拍成了失去左臂。后来,梁家辉建议把胶片反过来扫描。果然扫描后再经数码技术的处理,贺炳炎将军左手挥刀奋勇杀敌的场面,在影片中毫无破绽地再现出来。

刘德凯在片中出演军人郝梦麟,在片中,他与名战士一同演战争戏,倾情塑造了另一个感人至深的抗日军人形象。

《太行山上》还出现多位日本、法国演员。在演员阵容这一块,算得上非常多元化了。

为了让电影呈现出真实的质感,美术设计花费了大量精力,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特定环境时空,大到八路军和国民党总部,小到每一件道具,都经过了精心的做旧处理。为了使衣物的磨损破旧看上去真实可信,剧组人员将衣服用高锰酸钾腐蚀,用酱油、茶水、墨汁、漂白粉加工,还用喷灯烧糊,铁锉锉旧,砂纸打磨出衣裤的毛边。这种“做旧”是一种电影气氛的做旧,更能让观众投入到情景之中。

此外,电影还突破以往的战争片的拍摄模式,把人物从作战室里拉出来,将传统的开会、谈话的场景设置到外景中去,让主要人物与战争场面结合成一体。

本片从人物和戏的本身入手来设计剧中的场景,例如,国民党的住所采用有点欧化的西方建筑,表现得比较贵族,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阎西山晋军所在地,选用了有文化底蕴、典型的山西特色的建筑。

设置团队还在八一厂棚内搭建了日本歌舞伎场景,这个场景主要以暖色为主,再现了日本人的荒糜淫乱;八路军驻地大部分以民居场所为基础,配合更多的接近生活气息的道具,尽量突出不同的人物所属的不同阶层。

另外,为了呈现震撼的战争场景,剧组也是下了不少血本,电影在拍摄期间,用了多吨炸药、设置近2万个炸点、使用了余支枪械、余辆战车、50余架次直升机等,这些场景加上航拍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千军万马的战争全景。

电影大量运用的运动镜头、肩扛摄影,增强了影片战火纷飞的质感,节奏非常快,电影的镜头多达1个。

电影上映后,在第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获最佳华语故事片奖以及技术创新奖,在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最佳故事片奖。

《太行山上》集中反映了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的抗日阶段,朱德以及他的战友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游击战争,转战太行山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打击和歼灭日寇,在太行山区站稳了脚。

这部电影,震撼观众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而年,同样由八一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地道战》,则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年,在日军日益严酷的扫荡计划之下,冀中抗日武装力量为了保存实力,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开始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年开始,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

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

在河北冉庄的地道战遗址中,地道设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一应俱全。

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可以成为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系统,地道战作战方式也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的重要依托。

电影《地道战》,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

年,八一厂接到指示,要求拍摄一部民兵革命传统教育片,让观众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对敌作战方法,为了增强可看性,要求还强调要用故事片的拍法来拍。

当时,八一厂厂长陈播,组成了一个由八一厂和工程兵组成的剧本创作小组,并派擅长拍故事片的任旭东担任导演。剧本筹备的时候,是先由工程兵的两个参谋写的提纲,由于不懂电影,写了两次都没合格。

年底,厂长又找了一个专业编剧来写,但他花了二十多天写了三万多字却还不见地道两个字,直到次年三月,剧本还没拍板定下来。眼看着时间越来越紧迫,厂长对导演说:按你的想来,你想怎能么拍就怎么拍吧。

剧本怎么修改?如何将枯燥的战术表现的有故事性?这些确实很难。但是导演常常在心里激励自己,“再难,能有攻打大王庄难吗?”

之后,导演带着领导小组,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地寻找拍摄素材,直到走进了高平村,才有了电影灵感。高平村是个有名的抗日村。他们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围剿。在村里,剧组人员和11位参加过地道战的老民兵谈了一整天,了解高平抗战的历史资料后,故事的细节慢慢浮现在导演脑海里。

《地道战》确定了以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作为基本素材的大方向,在整个故事中,要体现一次战例,一个村庄,一个党支部书记,一个民兵队长。

年5月,在导演的参与下,这部《地道战》剧本终告完成,花了两年时间。

在剧本确定之后,就开始选择取景了,故事虽然是以高平村为原型,但是取景却在冉庄、李庄、唐庄进行,因为2年前,一场大洪水将高平村的地道冲毁,村子已经不具备拍摄条件,于是剧组在冉庄、李庄等地取景。

由于时代久远,村子里的地道保留的情况并不算好,当时,总参副总长杨成武将军派人送给剧组一本《冀中平原地道战争总结》,书中用文字画图,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地道系统。

导演看完后,本打算按照书中所述,在实地挖凿开道,但是后来工程量太大,所以改在厂内摄影棚里搭景完成——用木板搭成几层楼,再喷上土色,在楼口打灯,装饰出地道口的样子.......内景再通过摄影师巧妙运用镜头,于是在镜头里出现了相当真切的地道。

这部电影除了王孝忠、张勇手、刘江、谢万和4个人是八一厂专业演员之外,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团的演员和战士。为了让演员贴近电影的时代,主创带着演员到农村,白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的是老乡家的牛圈,牛粪堆起来垫上沙土就是炕台,卸了门板就是床。晚上主创走访老民兵,了解他们如何机智勇敢地打击日本鬼子。后来大家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民兵的样子。

当时,在困难的拍摄环境下,演员们都为这部电影牺牲不少,刘江为演好汤司令还偷偷地做了一幅假牙套在嘴上,效果虽然不错,但他的嘴却被假牙弄肿了。朱龙广有一场跳树的戏份,因为这场戏,他的腿关节骨裂了,为不影响拍摄,直到拍完电影后,医院治疗,但已错过最好时机,医生不得不将他的右腿关节用钛合金置换了......

因为全剧组上下的辛勤付出,这部电影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电影公映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观影浪潮,三年间这部影片就印制了拷贝2多部,创下当时影片发行之最。年5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在冉庄庆祝《地道战》影片诞生40周年纪念会上宣布:截至年底,电影《地道战》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全球共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也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最多的黑白影片,已发行拷贝部。

而地道战这种作战战术,也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变得家喻户晓。

毛泽东同志曾在《论持久战》中写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电影《地道战》就是对这句话的精彩注脚,这部影片,描绘了在党的召唤下,群众英雄团结一心,有组织有策略地出击,成功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而除了地道战之外,游击队队伍也是抗日战争中,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

游击战术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作战战术,从唐末开始的农民起义战争中,农民军在发展初期,大都采用出没无常,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法。这种作战方式曾在反抗和推翻封建王朝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以往游击战的经验并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以袭击为主要战法,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发动群众,从战略、战役、战术上配合正规战,并适时向正规战发展;保持高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依托根据地,自力更生地坚持长期斗争;战略上集中统一指挥,战役、战斗上分散指挥等。

《平原游击队》就是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华北平原地区的游击战故事。

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以达到粉碎日军“扫荡”华北某根据地的阴谋,并保住藏于李庄的粮食。

李向阳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后者赶去县城向日军松井方化告密,松井闻之大喜,率大部队赶到李庄,但粮食和乡亲已被李向阳安排转移到地道,然而地道终被松井发现。

为引诱松井离开李庄,李向阳率队员进县城,炸毁日军弹药列车,并计划在松井撤退时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李向阳低估了松井,他半路杀了个回马枪折回李庄,残杀了一些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里的乡亲。

故事的最后,松井不敌李向阳和乡亲们的游击战术,被一枪毙命。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这部电影。

《平原游击队》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题材惊险电影,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有过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电影人物缺乏传奇色彩,锄奸杀寇的情节也未得到凸显。

而《平原游击队》是剧作家邢野根据自己创作的话剧《游击队长》改编的,由苏里和武兆堤联合执导。起初,邢野对这两位导演并不信任。甚至还直接给导演苏里写信:这个剧本你搞不好,应该由汤晓丹(《渡江侦察记》导演)来搞。

那个时候,导演苏里默默无名,仅在《保卫胜利果实》《六号门》《祖国的花朵》中担任过副导演。苏里将信送给电影局主管艺术创作的副局长,结果得到明确的答复:就你搞,不要管他(编剧邢野)。

导演苏里在解放前,就有游击战争的经验,在一次反击日伪军偷袭中,他靠着一把匕首独自消灭一个敌军,俘虏一个敌军,片中一些桥段,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改的,比如游击队通讯员郭小北频频用刺刀制敌的情节,这些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

苏里

年,《平原游击队》摄制组首先来到河北冉庄拍摄,这个地方是众多革命题材电影的拍摄选景地,我们上面提到的《地道战》也是在冉庄取景过。

剧组人员在这里,和曾与日寇进行过生死搏斗的群众一起生活、劳动、交谈,熟悉当时的环境、人物与生活,并在此取了一部分景。电影里很多场景,都非常还原当地的景观,比如李向阳进的那个小饭馆,原址就在鼓楼跟前路东。这个饭馆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后来被改建了。

还有一部分的拍摄,是美工人员根据收集的资料,在长影小白楼附近仿搭了一个李庄实景,片中有关李庄的戏大都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

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游击战术的还原,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取得相当大的轰动,导演非常熟悉与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在拍摄的过程中,把剧本中的桥段打造地更臻完善。

因为这部电影是早期抗战电影里,少数充满故事性的一部。影片送审时还曾发生一个插曲——当片子放到游击队员侯大章等进到城内,在一家小饭馆里教训汉奸狗腿子时,有人说:这是什么戏?太虚假!这怎么可能呢?”

导演苏里猛然站起来大声回应:“怎么不可能,我当年就是这样干的!”

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主创人员对时代的把握,他们经历过抗日战争,游击战作战的时代,于是也能更真更准确的描绘出党的领导下的游击队员的生活状态和作战心理。

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也是人民战争的重要作战形式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一种主要作战形式。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争胜利起到重大的辅助作用。

今天,我们通过《太行山上》《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三部电影,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电影从战役到作战战术等不同角度,还原了抗战时期,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革命战士勇敢无畏的英雄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就让我们在电影的光华中永远缅怀先烈,革命热血依旧,英雄精神不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