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9日,大型原创多媒体史诗音乐剧《壮士》在石家庄的四场演出完美落幕,演出期间可以说是好评如潮!
从7月7日彩排开始,就有多家媒体陆续进行报道。
7月8日、9日演出期间更是先后登上了文旅中国、学习强国、人民网—河北频道、长城新媒体、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旅游TV、河北艺术头条、交通广播、燕赵晚报、ZAKER石家庄、石家庄日报(排名不分先后)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宣传平台。
演出结束后,长城新媒体对总导演杜燕峰、编剧周龙然、作曲刘礼民、文学统筹作词王刚等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本台剧的创作初心
我是平山人,事业也在平山,对平山有着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平山团精神代代传,汲取精神力量,更好地做人、做事!
其次,聊聊我心中的平山。众所周知,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共和国的摇篮”,也可以说:西柏坡——新中国的摇篮。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毛主席和党中央之所以选择西柏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群众基础好。平山县建党早,群众基础好,政治觉悟高;二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太行山,前接大平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三是比较富庶,滹沱河两岸稻麦两熟,被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革命战争时期,平山县25万人,就有9万多人参军参战,多人为国捐躯。旅团也就是平山团被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当时在解放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就是老区人民真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修建岗黄水库,十万移民大搬迁,十三万亩良田被淹没,平山人民又一次做出巨大牺牲。英雄的平山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必将彪炳史册。正如栗战书同志所说,平山儿女的先辈们创造了平山光荣的过去,我们要创造平山光荣的现在和未来。
越深入了解“平山团”这段历史,就越会崇敬和感动。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能够深切感受到在我们这片燕赵大地,尤其是平山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在当年有逝去的人,还有活下来留到现在的人。当年这些先辈们,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牺牲,在我们当代,尤其是在这个建党周年的时期,更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铭记和怀念。我们抱着虔诚的一颗心走入到平山的这块热土,走入到这块红色的沃土,在这里去拾起,去拼贴,去注释,把那一段段乘风的往事拼接到《壮士》这台音乐剧里边,把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致敬英雄的职责使命,聚焦式地植入在舞台上。
出品方表示有这个计划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这个计划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下来,10月份《壮士》可能会在北京进行公演。在北京公演之后,我们预计要在“中国五大革命圣地”(江西省的井冈山、瑞金,贵州省的遵义,陕西省的延安,河北省的西柏坡)进行巡演,在这之后还计划在平山团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巡演。
演出结束后,音乐剧《壮士》获得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空政文工团著名作家韩静霆将军说到:
在平山那个地方毛主席说过,可以看到共和国的桅杆,就是那种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充满了革命激情的革命老区人民,他们的这些革命精神,是非常非常感人的。
原二炮文工团编导室主任著名导演邓锐斌大校说到:
平山团不是那个时候的,它代代平山团一直到现在、到当今,还有没有平山精神,有啊!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副团长余大鸣说:
“这部剧通过现代视觉的表现形式,带观众了解了平山团的历史。而且,让观众懂得先烈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祖国山河无恙,让我们后辈铭记先烈的牺牲,我们应该听党的话,跟党走,更加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先烈的血不白流。
此剧,多媒体手段与舞台的表演结合的非常好,音乐好、词好、演员表演好、导演有创意。此剧让我很感动,也很感谢,因为我们的艺术舞台上又留下了一部红色主题的史诗剧。”
国家一级演员尹一平说到:
这部戏非常的理想,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让全国公演!
河北广播电视台纪青云说到:
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现我们河北的英雄,其实是学党史学四史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
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主持人沈智婉表示:
战争带给一个人的苦痛是经年累月可能都存在的,所以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一定要通过我们这一辈人的努力去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现场的学生观众在谈及观后感时说到:
“我的太爷爷也是一个老红军。在我的印象里,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会行一个军礼,来缅怀那个时代。为了信仰,他们那一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我的曾祖父去年过世了,但是,我相信,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不会离去,而是一直传承于我们的心中。”
除此之外还有多位专家莅临现场观看指导,慰问平山老兵王俊吉。
出品方寄语:“山河无恙,吾辈不忘”。希望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越来越有血性。
来源:大苑和悦文化传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