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赋能区域协作,深化农业合作。这个盛夏,一大批来自河南的“老家味道”,将在近千公里外的大上海集体亮相。河南省拟于近期在上海举办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全方位深化豫沪农业领域合作。
一个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新兴经济大省,一个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豫沪两地战略合作20年之际,双方在农业领域再度牵手。
近年来,河南稳居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河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收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实现着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华丽转身。
老家味道,出豫落沪。为助推深化豫沪农业合作,推介河南优秀农业企业,扩大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独家联合大河财立方,推出“深读绿公司”系列特别报道“豫农优品老家味道”,对第二批全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重点企业进行深入报道,它们绝大多数参与在沪展示推介。报道通过对话掌门人、实地探访企业和聚焦名优特产等方式,揭示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塑造之道,以期为更多企业发展带来借鉴和启迪。
(记者王磊彬陈玉尧)小小一粒种,关系千万家。
豫北济源,传说愚公在此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山挪走。事实上,济源山区丘陵面积超过80%,耕地面积小且零碎。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河南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每三颗白菜种子就有一颗产自济源。
日前,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来到位于愚公故里的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绿茵种苗),了解这家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企业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地理气候适宜+重视技术创新
绿茵种苗成十字花科蔬菜育种龙头企业
济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大峪镇寺郎腰村村民李长青今年应该不会再为日常用度发愁。去年,他种了3亩甘蓝种苗田,总收益2万元左右,平均1亩地收入接近元。再加上2亩萝卜种苗田和1亩洋葱种苗田,全年总收入超过3万元,这已经超过了济源市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与李长青一样,在绿茵种苗种子基地从事制种的农户有4户。
据绿茵种苗董事长侯三元介绍,该公司共有多个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生产面积1.4万亩,主要从事白菜、萝卜、花菜、橄榄等十字花科的蔬菜种子生产,涉及30多种作物、多个品种,是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
谈到公司蔬菜育种的优势,侯三元表示,济源北临太行山、西接王屋山、南面黄河,气候适宜蔬菜种子繁育。
济源80%以上都是山区丘陵,形成了蔬菜育种需要的天然隔离屏障。“蔬菜与自花授粉的小麦、风媒传粉的玉米不同,它是虫媒花,依靠昆虫传粉,这就需要有较好的隔离条件才能保证种子纯度。”
“济源向北失去太行山屏障,冬季寒冷致使种苗难以安全越冬;越过黄河向南,冬季温度略高,不利于种子繁育的低温春化,夏季雨季较早,与种子成熟期、收获期同步,不利于开花授粉结实,采收期也易造成种子发芽或霉变,影响种子产量与质量。”侯三元称。
侯三元告诉记者,“这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进行蔬菜制种,济源由此也成为河南最大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每三颗白菜种子就有一颗产自济源。”
很多人认为蔬菜制种没有技术含量,侯三元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蔬菜制种技术跟不上,蔬菜产量、质量、防病虫害能力等都会深受影响。
为此,绿茵种苗积极加强种子繁育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合作项目,建立了从亲本提纯、种子扩繁、田间去杂、去雄授粉、收打晾晒、精选加工到收贮保管等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操作体系。
此外,绿茵种苗与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建成“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工作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蔬菜制种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公司有亩试验田,每年围绕如何提高种子产量、保证种子质量、预防病虫害等进行50多项技术研究。”侯三元说。
科研力量加持下,绿茵种苗种子产品饱满度高、纯度高、发芽率高,受到国际高端种子市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