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政权常败于北方政权,关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南方政权打败北方政权的例子也很多,但总体来说北方统一南方的较多。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北方的中原地区开发早,文化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北宋以前占绝对优势

我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被称为黄河文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温润,土地肥沃平整,极适合农业发展。因此从黄帝时期起,我们的先祖就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又为人类提供了其本的生存保障,其比与游牧、渔猎等生产活动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因此人口繁衍又比其它地区快。

反观那个时候的江南地区,天天大雨连绵,河谷湖海遍地,树木森林茂盛,烟瘴蛇虫盛行,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虽然现在发现的河姆渡文明和浪渚文化遗址,都证明了江南早有人类居住,但终究只是局部文明,没只形成影响较大的文明。

北方旱地较多,河流的流量都较小,人类交通连系较为方便,而且当时的黄淮大平原一望天际,给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江南雨多水大,江河都又宽又广又深,但凡有点低洼地都成了湖海水塘,而且长江中下游平原又都是浅山丘陵地貌,这样的地形特点使人类都被限制在浅山地区,不易产生联系交流,也限制了人类发展。

因此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的人口都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远高于南方,占着压倒性的优势。即使后来的楚国,看似面积巨大,但人口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以及淮河流域地区。而吴越等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江浙地区。

北方这种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一直保持到北宋灭亡,南方才逐渐赶上。其间经过了西晋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祸后的宋室南迁,中原人民三次大规模南迁江南才得以大面积开发,人口规模才逐渐充实,经济才赶上北方。就这样北方人口还是多于南方,现在河南、山东、河北三个省的人口都是快一个亿,而南方超过五千万的却没几个。

二、因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北方民风彪悍直爽,南方民风韧性婉约

北方由于多与草原游牧民族接触,而且经常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所以民风彪悍。特别是西北地区、燕赵地区,都基本上是汉戎混杂,你来我往战争频繁。而且北方气干燥寒冷,生活环境艰苦,人的求生欲较强,再加上北多马,在草原、平原上纵横驰骋,容易让人产生意气风发,奋力开拓的思想,自然而然就形成彪悍的民风。

而南方气候湿润多雨,河流湖海纵横交错,因此船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船行平稳速度较慢,人往上面一坐便没事了,而且江南山水秀丽,坐船出行和旅游差不多,只要不是艄公往往会陶醉于山水之中,有点文化的还能绉出一两句诗来。而北方骑马则不行,速度快屁股颠的疼,速度慢则又没意义。北方的山水又不秀丽,大多黄秃秃的,平原、草原又都是千里一样的风景,没什么可淘醉的。

南方除水路外就是山路,很少有干坦大道。因此人们又多跑山路,肩扛手提比较劳累,这又锻炼了人们的韧性,所以南方人也很吃苦、很坚韧。另外南方的食物较多,除了粮食还有水产品,山林丰富瓜果、野兽也比较多,因此南方很少发生大面积饥饿现象。而北方除了粮食还是粮食,因开发早森林早就砍伐完毕,只要天一大旱就会发生大面积饥饿,容易形成流民外出乞讨,也就容易产生农民起义,特别是陕北地区。

晋、唐、宋三次人口大迁移,看似全民行动,但实际上只有达官贵人、大家世族才具备长途迁移的条件,小老百姓只有往深山沟钻。因此跑到江南的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对读书教育的要求也就高,到明清时期南方文明程度反而超过北方。而北方的汉族小老百姓钻进深山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条件,而纵横在洛阳长安等大城市的又多是草原胡人,这些落后野蛮,因此北方文明渐渐落后于南方,所以南方人就变得受儒家理教影响较大,北方则受胡风影响较多。

三、我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因此西北具有俯冲优势,而东南向西北进攻则是逆势行驶容易疲倦

我国的地形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青藏高没有多少参与政权斗争的,主要是第二梯和第三阶梯之间。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王屋山、伏牛山、巫岭、雪峰山。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都在第二阶梯上,对华北平原和江南地区具有俯冲优势,而且这些地区多苦寒,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容易发生灾荒饥饿,对物质丰富的东部和南部天然具有强烈占有欲望。

游牧民族南下说白了就是为了抢劫中原物质,因此士兵作战有动力,士气十分旺盛。再加上平时的人们就是骑牧结合,骑术高超,越过长城两三天内就可冲进长安洛阳开封,占领中原地区。再往南更是山美水美人美,抢劫欲望更强,所以不冲到海边不罢休。反观南方若要向北进军,则先得坐走水路逆水北上,一路慢悠悠,过了淮河再换乘骑马,打过洛阳一线看到黄土高原上除了黄土,就是黄沙,也没啥好抢的于是就散了心劲。而且坡越来越陡,山越来越高,风越来越大,就没有了继续进攻的欲望。

四、南方政权多是没落逃难政权,自己就没有发奋图强收复中原的心劲

我们再来看南方的几个大的政权,东晋、南宋、南明都属于逃难政权,西晋北宋时已腐朽透顶,逃到难方后只求把命保住,没有太多奢望。东晋皇室受世家大族挟持绑架,自己根本就是傀儡,命都保不住那还管什么北伐。南宋赵构只求金兵别打过来就好,花钱买平安,收复中原只是句口号。南明君臣压根就是一堆烂泥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气数已尽,几个腐朽透顶的遗臣只知道争权夺利,根本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埋,就没心思去保卫政权。

东吴则是割据军阀政权,君臣倒也团结一致,打赢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多场战役,但始让人觉得我只想保住我这一亩三分地,没有太大的愿望。蜀汉政权诸葛亮风风火火,六出祁山,无奈实力不足,战术太差,最终一事无成。南朝的宋齐梁陈,只有宋、梁北伐,但都是虎头蛇尾,后劲不足,功匮于溃。

唯一成功的就是朱元璋,起身于草莽,属于打天下的开国型新生政权,君臣团结一心,没有过多的利益纠葛,能够放开手脚北伐到底。再加上这个时候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都已经超过了北方,这才夺得天下。而且朱棣迁都北京对延续明朝政权很重要,否则过个三五代朝廷的进取心尽失,长城一守能不能守住是个未知数。

因为,人没啥吃的时候就会一心想着啥时候能吃顿肉饭,为了这顿肉饭努力奋斗,而一旦吃上肉饭后就再也不想再去喝红薯稀饭了。江南政权都有这种通病,君臣天天生活在气候温润、冷暖相宜的温柔乡中,天天鸡鸭鱼肉白米饭吃着,水灵灵的美女陪着,喝着小酒听着小曲,这日子多舒服。你让他到北方去过哪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黄沙扑面,碗里只有膻羊肉和小米汤,听歌只听信天游的日子,他不拿刀砍你才怪呢!

五、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弱,南方士兵的吃苦精神也非常强,北方政权打南方也并非十分容易,统一多发生在南方政权腐朽透顶时。

从南北战争来看,当南方政权君臣一心全身贯注对付北方的进攻时,北方一般打不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与孙吴的赤壁之战,前秦与东晋的肥水之战。都是北方气势汹汹兵力强大,大有泰山压顶之势,最后都被看似弱小的南方“四两拔千斤”,一战弄得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

而南宋初期的一系列抗金战争也可圈可点,岳飞抗金、朝世忠抗金、四川的吴阶兄弟抗金,都取得了巨大胜利,若不是赵构秦桧一心想与金国议和,收复开封洛阳绝不成问题,即使恢复北宋故土也很有希望。南宋后期的抗元战争也坚持了四十年,打破蒙古无往不胜的神话,襄阳城象钉子一样钉在哪几十年,逼得元军绕道西藏,灭掉大理,从背后夹击南宋小朝廷,从而趁势把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

近代以来,南方战争多发,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南方成了主战场,南方人的战斗能力在血与火的环境中快速提升。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南方人的战斗力都非常强,为保卫祖国、统一祖国奉献了很大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