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古水名,一条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的大河。
济源就因济水的发源而得名,济水下游的济南、济阳、济宁,都以它特有的名称,无可争议地记录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
说到济水的源头,史书记载较多的是发源于王屋山。《尚书·禹贡》关于大禹治理济水的记述:疏导沇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东流,入于黄河,在黄河南岸溢出为荣泽;然后隐于地下,在陶丘北现于地面;再后东流至菏泽,又会汶水,最后载歌踏浪,奔流入海。
位于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占地余亩,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布局较为复杂的水神庙。
历史上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高宗都为济渎写过祭文、下过诏书,褒扬济水之德,祈求水神护佑国家平安。
庙内现有的木结构建筑,始于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绵延千年而不绝,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年,济渎庙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水孕育了华夏文明。古济水的中下游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境内。按照《中国历史地图册》标定的济水,全长约千米,在济水流域内,古文化遗址比较密集,仅在济源市域内就有50多处。
这说明,古济水流域的史前文明早在八九千年前已经发育成熟。在济水源头的济源境内,已发现有属于仰韶文化的栗树沟遗址和属于龙山文化的原城遗址、沁台遗址、苗店遗址等。原城遗址位于济水源头,原字是源的本字,表示泉水从洞穴中流出,从汉字训诂学可知济水源头远古即为先民聚居地。
济水的祭祀古老而崇高。记载济水早期祭祀活动的史料主要有《礼记》《史记》等。《礼记·王制》载:天子祭天地,祭天下名山大川,主要是祭祀五岳四渎。
《史记·封禅书》记载的周天子祭祀天地的礼仪是:冬至祭天于城南郊,以迎接夏至日的到来;夏至祭地,“五岳视三公,四视诸侯……四渎者,江、河、淮、济是也”。
春秋时期的济水祭祀规格是和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相并列的。《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额臾风姓也,实司太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可见济水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秦始皇称帝后,在泰山大搞封禅活动,并重新颁布了天下名山大川的序次和祭祀的规格,济水名列四渎之首。
隋唐时期,官方将水神崇拜的祭祀礼制进一步提高并列入国典。唐朝“四渎”仍为江、河、淮、济,又增加“四海”,即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济源的济渎庙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对济水与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祀典,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
自汉代起,皇帝或千里迢迢来济源祭拜,或派遣重要官员致祭。唐宋以来,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选、折雨甚至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活动更是频繁有加。
信步于台楼阁间,徜祥于淙流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碑碣,置身香火不断的烟雾缭绕间,你会体会到水神崇拜、祭祀的神秘与庄重。
古济水的祭祀成为中国古代水神崇拜、祭祀的影,济水崇拜则成为一种文化信仰济水流域是古代王侯争霸的地方广为人知的是在济水上游,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以“信”立国,使得晋国日益强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君主。
在济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留下了晋文公出阳民和伐原示信两个彪炳史册的故事。晋文公的出阳民和伐原示信,体现了仁爱和信义,成为道德的典范,为其成就霸业取得了执政基础。
同时,晋国占领了阳樊、原等地,将黄河北岸、太行山南麓这一重要的战略要点控制在手中,为晋国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在济水中上游,发生了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经过数年征战,最后约定以鸿沟为界,现在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是源于这场战争,可见其影响深远。
济水是一条流满诗词歌赋的河流在古诗文中,最早描写济水风情的诗篇是《诗经·鲍有苦叶》,其内容表达的是一位嫁的姑娘站在济水岸边、翘首以人前来迎的心境,诗三章,三言四言五言相,就近取喻、联类比兴,让今人有幸从中再见三千年前济水畅流的风光和动人的风情。
从西汉到清代,在济源流传下来的有关济水的诗文有数十篇之多,其中不乏名家之作。白居易、李顾、文彦博、王铎都为济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这些诗词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题济水》,堪称描写济水的名篇。
诗人用“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来描写济水的丰沛,用“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来赞美济水的源远流长。用“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来歌颂济水的清澈与高洁,把济水人格化为一条品德高尚的河流,让人感到济水可亲可近。
白居易的另一首和济水有关的诗是《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最末一首。诗人从“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交流列四读,清浊不相伤”起笔列举了许多或善或恶的人物和鸟兽来诘问上天神灵,抒发了人被贬官之后“时属多雨,无以自、雨中独饮,往往”的心境,人以济水起兴,言志抒情,可见济水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诗人都有关于济水的佳作其中宋代诗人文博的《题济》最为满怀深情:“导灵源典尊、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一派平流滋稿,四时精享荐。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诗人看到的济水,浅可涉,清可饮,是令人爱怜之水!济水流域是产生众多名臣贤相、志士仁人的地方。
历史名人往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和价值取向。一个地域历史名人的多寡,与这个地域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有极大关系。
济水源头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济水流域也是较早进入农耕文明、富庶繁荣的区域,它与九朝古都洛阳隔河相望,从东周至五代,属于京之地,两地虽有黄河相阻,但从公元3世纪开始,即有河阳之城连接黄河两岸,唐代以后又增设河阳桥,为两岸的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因此,两地经济和人文交流极为广泛,是济源产生众多名臣贤相、志士仁人的重要因素。
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汉代的郭解都是名载史册的侠士。抗日战争时期,聂政的故事还被郭沫若改编成话剧《棠棣之花》,以鼓励全国人民抗战到底。
张禹、徐有功、张廷珪、温造、装休等,都是汉唐名垂青史的贤相名臣。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还特别批语“‘命系庖厨,势固自然’此言不当”,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宋初的济源县令陈省华,不但为官清正,为民所爱,且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均及第进士。
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陈母教子》即取材于陈家的故事。五代时期的济源籍画家荆浩,有“北派山水画鼻祖”之称,他的代表作《匡庐图》,开北派山水画先河。
茶仙卢以荡气回肠的《七碗茶歌》,与茶圣陆羽形成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两座巅峰。千百年来,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对济源的民风、政风均有重要影响,是济源宝贵的精神财富济水是一条最富人格化的河流。
给予济水人格化赞誉的文字记载很多,最早的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刘向。
刘向在《说苑》中说,四读能荡涤垢浊,能通百川於海,能荡出云雨,“为德甚美,故视诸侯也”。刘向以“德”誉四读,并且特别指出四读之一的济水更有利于人的健康,认为济水之“德”最值得称道后魏文帝《祭济文》告赞济水“乾光资耀,坤载播液…温方涌瑞,源导济…作润宗,含云吐澄…津而怀德,乘长波而智”。
唐太宗曾和朝臣许敬宗讨论济水位列四读的因由。太宗:天下有这么多洪流巨谷,并没有载入祀典,济水细微而列四读,原因何在?许敬宗答:四读皆独流入海,济水虽然细微,有些地段还潜伏地下,但是最终还是流入了大海,因而济水之德就显得更为尊贵。
清乾隆在《祭告济读文》中赞誉济水“伏以流谦,淆之不浊”,济水被赋予了谦谦君子不为世风所染的美德颂扬济水之德最值得称道的是唐代吏部侍郎达奚的《有唐济读之记》。
文章以济水游赏为主题,在称赞四读造福社稷的同时,认为长江、黄河、淮河均发源自幽僻的山野,“远而见奇,伊何足贵?”唯有济水“体清淳之气,据幽夏之中,平地开源,分空正录。”
接着又赞誉济水“表里皆净”,表面看来似乎不深,待到行舟其上,“方知无底”,这才是真正的度量!济水东流,遇到黄河阻隔,就截河而南,不以险阻惧其势,不以河浊乱其清流,终能以柔克刚,扬波东行,入海,这也是具有君子之德才能做到的济水无论潜入地下还是流贯大地,都能包容天下,泽润万物,这种品质也只有“得道”之人才能够具备,这也正是济水和长江、黄河、河三读差异所在。
唐代诗人李甘在《济为渎问》一文中,又通过对黄河的“批评”来称赞济水之“高尚”:“今河恃其强大自积,不捷趋海,往来戎间,胁泾、渭、津、漆、汾、洛、伊、沁之水,以滋其暴,决愁民生,中土患势,逆曲多穷,始归海,此皆济所羞也。”
在李甘的眼里,黄河本来就“出身不好”,又不自律,胁迫那么多河流都跟着它一道作恶,祸害百姓。而济水宽厚仁爱,温柔慈祥,“或平地开源,为河为渠或穴地流,为泉为井”,默默地滋润着两岸的稿稼,养育着两岸的人民。
济水文化品格的另一个特点是“清”。从唐代朝廷加封四,济水封公“清源公”开始,以“清济”“清源”赞誉济水的皇家文告和文人辞章比比皆是。济渎庙的山门日“清源洞府门”。
苏东坡《黄河》诗云:“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正是由于自古以来历代帝王、经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济水赋予了高尚的文化品格赞誉,尽管秦汉以后济水逐渐断流,但济水越黄河而不浊、潜地下而朝宗的特点,反而更增加了人们对其文化品格的坚定信念。
如果我们把泛滥不休的黄河比作任性的父亲,那么济水就是我们的慈母,是济水的隐忍和高洁,成就了黄河的伟岸和博大。
济水温柔谦虚、坚守气节、大爱无声,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为中国文化血液沉淀下了最原始的密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