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
太行山一带,如果谁家的住宅正对路口、胡同或自家的房子比左邻右舍的低,那么在自家的正对路口、胡同或比自己高的房子的那堵墙里会嵌有一块青石碑,有的直接立在墙前,石碑上面刻有“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近几年,有的人家不管自家的房子对不对路口、胡同、高低与否,盖房时都喜欢弄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放在墙里,目的是镇邪伏煞、禁压不祥。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太行山地区有。在大陆除西藏外,各地均有发现,甚至在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也有。那么,究竟“泰山石敢当”做如何解释呢?
武安桃园沟泰山石敢当一、石敢当是一块灵石
人们把“石敢当”作为镇宅之石置于房舍、墙隅、巷门前直冲之处,实际上是一种古代灵石崇拜。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人们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石敢当”从字义讲,即石可当其冲也。关于“石敢当”的最早记录是在汉代史游的《急就章》中,里面说: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享天子祭,历代帝王封禅泰山至高至尊。到了宋代,百姓认为泰山之石,不同凡石,有奇异神力也。此时,便把民间早就信仰的“石敢当”和“泰山”结合起来,把一种信仰上升到国家高度,被国家认可便有了合法性,由此便全国流行开来。宋代就土了唐代的实物“石敢当”,台湾中央研究院保存有金代时期“泰山石敢当”的拓片,所以“泰山石敢当”的形成应在宋金时期。
另一说法认为在“石敢当”的前面加“泰山”两个字很可能是始于清初,而且与道教有关,泰山是道教名山,以文字和符咒驱鬼辟邪是道教的传统方式,在“石敢当”的前面加上“泰山”两个字,可以增加驱鬼辟邪的力量。
武安东孔壁村泰山石敢当武安白石村泰山石敢当泰山地区的百姓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最深,很多传说和泰山石敢当有关。说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封山,来到回马岭,就上不去了。他非上不行。结果,还是上不去,绕道走开了,临走说:我从长安来,没有什么能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可见,泰山石敢当的信仰必然会有一大批神话传说产生。
二、石敢当是一位医生
清代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方齐鲁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呢?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相传古时,泰山有一个人,叫石敢当,很勇敢,什么也不怕。有户人家的闺女得了病治不好,于是请来石敢当,石敢当说: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备好后,他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天黑了,听着呼呼响,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石敢当踢翻了锅,灯光一亮,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不久,南方有的人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石敢当去了,又用这个办法,把妖怪赶跑。可妖怪又去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全国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怪就不敢来了。”
武安顾义村泰山石敢当武安东竹昌村土龙泰山石敢当三、石敢当是一位勇士
明代杨信民在《姓源珠玑》中讲:五代后唐时期,唐愍帝因潞王李从珂造反而出逃,与当时担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卫州相遇。唐愍帝的左右想谋害石敬瑭,石敬瑭的心腹将领刘知远就派了一个叫“石敢当”的勇士,袖子里藏着铁锤,随侍在石敬瑭的后面。唐愍帝和石敬瑭议事中果然发生冲突,石敢当为保护石敬瑭与唐愍帝的左右格斗而死。后来刘知远带人拥入,杀光了唐愍帝的左右,并把唐愍帝软禁起来。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在《资治通鉴》里也有相同的记载,但与《姓源珠玑》不同,说这位勇士名字叫“石敢”并非叫“石敢当”。可见《姓源珠玑》的说法可能有误。
泰山石敢当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反映人们祈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