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太行山主脉延伸余公里,人们习惯上把太行山分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别指称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内的太行山。
国家地理杂志曾这样赞美南太行:太行山把最美最经典的一段留给了河南,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河南南太行。
河南的南太行之所以被被成为最美最经典的一段,是因为河南的南太行相较于河北的北太行,山西的西太行,有更多的流水,深潭,山的俊朗加上水的灵气,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编织成一张南太行最经典的青山绿水画卷。
河南南太行是太行山中最经典的一段,而(双底村—红豆杉树大峡谷—马武寨—七星潭—抱犊村—八里沟—抱犊村—西莲—锡崖沟—王莽岭—郭亮村),这条徒步路线又是南太行最经典的徒步路线,囊括了峡谷,星潭,高山,流水,瀑布,挂壁公路,原始村庄,一路风景如画。
这条线路又基本穿越了南太行所有的著名景区(八里沟风景,九莲山风景区,万仙山风景区),双底村作为这条徒步线路的起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徒步爱好者,所以说,双底村的名气是户外驴友赋予的。
双底村有一百多户人家,每家都有自己的农家乐,因为之前徒步过南太行这条经典路线,双底村已经来过两次,第一天下午到达没事,就来村子里溜达溜达,看看以前住过的地方。
我们这次没有住在双底老村里面,而是住在了离双底老村距离不到一公里的沿街公路农家乐,标间每人60,含早晚餐(十一国庆),平时比这个价格还要便宜,所以双底村这边的村民民风比较朴实,没有欺客宰客现象,良心甩国内热门景区好几条街。
在南太行你会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果树山楂,柿子,板栗,梨子等果实到了丰收的季节,都是任由这些果实自由脱落,无人问津。
曾经网上一个段子:一个太行山的老大爷拿着竹竿打山楂,网友还以为是拿去卖,其实人家那是锻炼身体。太行山的很多村庄由于地处偏僻,往外运输物资困难,家家户户都有这些果子,自己吃不了,所以就任由它们自由脱落,馈赠给大自然的动物。
以前前两次来双底村,都是由双底村直接进入红豆杉大峡谷,每人收取10元的进山费,在村子里住宿吃饭,老板给开个条子就免费放行,这次山谷里直接修了公路,也没有人收费了。
迎着朝阳出发,人生就像过河,一步一个脚印。
秦家磨壶口小瀑布,虽没有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但是也成为双底村的一个出名的小景点。
前两次徒步都是在岸上成熟的路上匆匆而过,这次选择在河谷里依水而行,有时候,选择真的很重要,我们以前做过的每一次选择,都走向不同的方向。
蓦然回首曾经走过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有后悔做过的选择吧,就像现在这样,选择河谷崎岖的道路,近距离欣赏到河谷的美丽风景,选择岸上平坦的道路匆匆而过,路好走了,但是同时也失去了美丽的风景。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遇见真实的自己,不在乎目的地,不急忙赶路,就像这样,在陌生的地方放空自己发发呆足矣。
换个角度看世界,低角度仰拍了一张,结果大不相同,或许平视的照片看的太多,审美疲劳,就像我们的固定思维一样,走不通了,换个角度,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
鸟击长空,鱼翔浅底,秋风微躁,漫江碧透。每次路过这里,都会在这片力争上游的鱼群面前驻足停留,你能认出这是什么鱼吗?
有人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有人说,人生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是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几年,旅游风的兴起,我们被太多太多这种洗脑的旅游鸡汤侵蚀,其实,旅行没必要去多高大上人潮汹涌的地方,我在南太行同样欣赏着九寨沟一样的水。
为了你开了一宿的车,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来看你。
时隔一年,以技巧著称讨厌蛮力的80岁白发老头,不走寻常路又开始挑战人生新高度,飞跃河流,只可惜白发老头身手太敏捷,各个摄影师就位后,只拍到了开头,却没有定格住空中的画面,实在是一大遗憾。
翻不完的石头,过不完的河。
十月份的河水已经透心凉,这里充分体现一双防水户外鞋的重要性。
红豆杉大峡谷和马武寨的分界点,左边红豆杉大峡谷通往马武寨,右边直接通往马武寨,每年的大部队来到这个分界点休整补充后再出发。
近距离通往马武寨的道路,记得去年,还没有现在,路边风化脱落的巨石。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树影阑珊,秋光正好,午后温热的阳光洒在这片小树林里,光影交错,美轮美奂,犹如暮光之城中的取景地一样虚无缥缈,犹如安妮的仙境一样神秘不可测。
走在这样秋色烂漫的林子里,心情是否也一样美美哒。
通往马武寨马路旁的枯树,孤单地矗立在这孤独落寞伤感的秋天里,形成枯藤老树昏鸦的现实版既视感。
快进入马武寨的路旁,有一处很有年代感的老宅,住着一对老夫妻,每次经过这里,都对这里记忆犹新,老房老人老时光,满满的年代感。
最美乡村马武寨,古朴的村落,点缀在这秋色渐浓的秋色里,犹如散落在人间一颗未经雕琢的珍珠,好一个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所谓的高手就是,上得了高山,下得了火海,爬得了梯子,趟得了河水。
丰盛的晚餐,山里农家野跑鸡,庄重而威严的杀鸡仪式,成功地吸引了城里长大的娃的注意力,想当年,家里来了贵客才会有如此的待遇。
马武寨,因东汉捕虎将军马武在此屯兵筑寨而得名。寨中原建有金銮殿、梳妆楼、望景楼、宰官楼等以及东、两、南、北四大寨门,至今,部分残址仍存,农民们在地里还不时会捡到些古时的箭矢、古钱或剑戟残片。该村落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马武寨由于绝美的原生态自然风景没有过度开发,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户外驴友来到这里,成为了穿越南太行休整的中转站,农家乐的房子也被驴友的旗帜装扮的五彩绚烂。
从年代感十足,破败不堪的房屋,你就能看出这里的交通是多么闭塞,也正因如此,原汁原味一些年代感十足的房屋才没有被大肆修建翻新,得以保存下来。
金秋十月,山里的早晚温度已经低到10度以下,好多人已经穿起了羽绒服,徒步穿越一天,又累又冷,这个时候,一锅暖暖的跑山鸡鸡汤果腹,绝对的美了美了美了,成为了最幸福的一件事。
马武寨的住宿,30一人含早晚餐。火到巴黎时尚圈的中国元素,五彩斑斓的手提袋色篷布吊顶,墙壁是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报纸装饰成壁纸,大厅顶梁柱就地取材,用两根木头加以固定,满屋子透露着浓烈的中国乡村风。说实话,住宿条件比较艰苦,但是30块钱住宿含早晚餐,这条件绝对对得起这良心价格。多年未见,价格一直没涨,绝对的良心商家,悄悄给马武寨农家乐打个Call。
户外不同于旅行,我对户外的定义:一小撮不正常的人走大多数人走不了的路,到达大多数人到达不了的地方,欣赏大多数人欣赏不了的风景。所以每一次远行,对人的精神身体都是一场考验,吃最简单的食物,住最简陋的地方。如果能在野外能找到一个遮风挡雨的露营地,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一件事。如果把每一次远行比作苦行僧,一点都不为过。
早饭可口甘甜的玉米糊糊,吃过这么多年的饭,一直惦记着玉米糊糊。有一种百吃不厌的饭叫作玉米糊糊加咸菜疙瘩,不知是山里的玉米糊糊口感太好,还是十几年没有哈玉米糊糊了,我竟然哈出小米粥的感觉。
天下无不散宴席,离别之际,群旗签上名后高高悬挂在农家乐墙壁上,合影留念。80岁白发老头乔哥说:相约10年之后,再回来看看,看看这里的变化,看看我们的群旗还在不在。十年之前,我们是朋友,一起在这里驻足停留,十年之后,愿你在我在他在,再回来共同回首。
出马武寨进入峡谷不久后,就到了一个最拥堵的小阶梯面前,每年从马武寨出来的全国各地的驴友汇聚拥堵于此,依次排队等待下去。真是年年岁岁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传说中的挂壁山路,走过两次才知道这叫传说中的挂壁山路,每个人对户外的独特性地标或者没有名字的山根据自己的理解都会赋予一个新的名字,有的会广泛流传开来,有的会石沉大海,甚至有的无名小山会在不同的人心中出现N个名字。有的户外老驴特别讨厌不尊重事实随便起名字,在这里褒贬不一,不作过多描述。
马武寨东面这条峡谷,称之为抱犊沟,因为是马武寨进入抱犊村的唯一通道。而又因为起点是马武寨,所以这条大峡谷也称之为马武寨大峡谷。
峡谷内的盘曲小径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基本都是抱犊村村民在和年代,为了进出外面,将路开凿于绝壁和陡崖之上,山路极其险峻,下过雨后很是湿滑,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坠下山崖或者滑入底面深潭。
这里山高谷深,绝壁连天,负石累累,交通险阻,峡谷最惊险的地方为老虎嘴,一线天,七星潭和赤脚路。这就是传说中的一线天,水流凿石,谷底如瓮,一瓮一瓮急转直下。一步一景,景景不同,这一段我认为是峡谷风光最好最精华的一段。
抱犊村为了与周围景区发展差异化,保留最原始的状态,吸引更多的户外驴友。至今没有修公路不通机动车,峡谷内的羊肠小径是唯一的外出通道,很多路段开凿于绝壁和悬崖之上,所以进出抱犊村只能以最原始的徒步前往,一会走在峡谷,一会行走于悬崖峭壁之上,开凿的坑坑洼洼颠簸的峭壁路,走在上面不仅硌脚,还时刻担心一失足成千古恨,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山谷的另一侧山壁,赫然浮现一个人的脸庞在峭壁之上,如一尊严肃的山神目光炯炯地盯着路过的人群,还好,我们没有打扰到你吧。
在马武寨到抱犊村的中间,七星潭成为了徒步此路线必打卡的一个景点,潭水泓泓泛绿,深度难见,宛如上天遗落在世间的一颗绿宝石镶嵌在这绝美的山谷中,惊艳着过客和时光。
记得15年国庆来七星潭,还没有修建扶梯,只能止步于此,再也无法翻越山崖到达前方,扶梯的修建虽然方便了前来的人们上下峡谷,但是多多少少破坏了自然原生态的美感,显得总是那么的突兀不和谐。
七星潭深处的瀑布,虽没有诗仙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的磅礴气势,甚至比不上豪华高大上景区内大瀑布的一支分流。但是在这漫山荒野的隐世峡谷之中,也算得上一支独秀,一股清流。不争奇不斗艳,暗自芬芳,独为自己流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得彩虹,绝美的风景总隐藏在大山深处,跋山涉水一路艰辛才能窥见真容。所以徒步也是一项多种基本功并存的运动,踩高跷也成了一项必修课。爬得了山,下得了水,踩得了高跷,才能看得到美景。
今年太行山的雨水出奇的多,进出七星潭的低洼路面好多堆满了积水,石头也特别发滑,进出异常艰辛,一不小心就滑入溪水湿个身。由于鞋子已湿,索性趟水而过,这也恰恰验证了溯溪鞋的质量,出七星潭还没到抱犊村鞋子就已经干了。穿的棉袜不是徒步袜也没感觉到不舒服。
出七星潭继续跋山涉水向抱犊村挺进,这两天的感觉就是一直踩着石头过河。
抱犊村,顾名思义,古时候农村,需要牛耕地,只能在牛犊最小的时候抱着走山路才能进村,长大了的牛是很难进村的,挂壁山路稍有不慎牛就会坠落山崖。和年代,村民为了进出方便,在悬崖处凿出脚窝和在危险处安装一些铁链外,一直没有修公路,直到今天,抱犊村仍然是山西晋城市唯一没有通公路的行政村。
出抱犊村1.6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雨水冲刷出的独特的红色砂岩景观,独特的地理地貌成为了必经此处的游客必去打卡的地方。
八里沟景区一线天,从抱犊村出来除了去锡崖沟方向,另外一个就是八里沟景区。到达八里沟景区一般都由此一线天下山。
官方介绍一线天:一线天发育形成于12亿年前的中元时代,岩石中发育的裂隙在流水侵蚀和冬季昼夜温差形成的冰劈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最后在重力以及震动的作用下,巨大的岩块沿缝隙脱离山体,便形成了惊心动魄的一线天景观。不过每次路过感觉一般般。
由于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像水缸一样独特的地理地貌景观,被户外驴友广泛称之为十八缸。十八缸隶属于陵川县马圪当乡地八洞河村,本地村民和周边老百姓却世世代代将十八缸称之为西沟,而缸更贴切更形象地描绘出这个独特像水缸一样的地貌景观,估计是户外驴友起名后被广泛流传开来。
十八缸是纯粹的一个户外景点,没有添加任何过度的人为开发修饰,在一些危险地段,村民用木头铁链固定起来,辅助游客攀爬,每人收取五元设施磨损费,小朋友免费参观。
十八缸,并非就有18个缸,大大小小的缸加起来最多也就11-12个左右,之所以称呼为18缸,估计是听着响亮,喊出去有气势,容易传播而已。
有白发老头在的地方,就充斥着各种挑战。或许太无聊,或许等人等得太焦急,老头练起了壁虎漫步,攀爬石壁,厉害了80岁白发老头,老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好老年。(这是我截屏图片,底面距离地面还有好长一截,目测得有8米高),你这是要飞吗老头。
十八杠,一缸比一缸高,一缸比一缸陡峭,一缸比一缸险。最深的大约有接近20米深。一缸连一缸,大缸套小缸。刺激攀爬,惊心动魄,缸缸相映,风景独特。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力量,粗糙的石头在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侵蚀下,变得光滑无比。任凭你浑身解数,使上吃奶的劲也攀爬不上去。
十八缸的最后一个缸,被很多人称呼为一线天,攀爬上去后要通过一个狭窄的地洞钻出去,狭小的洞口,也成为检验身材是否标准的一个独门暗器。
所以体积比较大的要好好练练缩骨功,不然要吃点苦头从石缝里面钻出来。
如果你认为出了一线天就直接下山那就大错特错了,还要一直往上攀爬翻越两个垭口,走两小时漫长的山路才能下到山底。
爬到山顶,几座石头老房子跃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大山深处有人家,老房老树,80岁白发老人和老狗,没有最老,只有更老。
秋光乍泄,午后暖暖的阳光慵懒地洒在这山里的老房子上,阳光温热,温暖祥和,岁月静好。让我想起一句台词,希望你是山间清爽的风,希望你是古城温暖的光。
由于中午天气比较热,大家带的水都不够,热情的山里人邀请我们哈他们家的山泉水,还是山里的人民风朴实,热情好客。
很难见到的老物件石磨盘,隐居生活在这样的地方,真是好山好水好人家,好花好草好时光。
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你很难想象,还有一些人过着隐世田园般的生活,这里光下山就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更可况往山上运输生活必需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总有一些人过着无关繁华,无关风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我想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才恍然醒悟到,并不是所有人按照我们的方式在生活。回去以后,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积极地生活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