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条山脉;东系济水之源,通百川沧海;南襟黄河一带,望蒿岳一点,主峰天坛,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以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王屋山发生的远古传说很多,诸如黄帝战败于蚩尤后,来王屋山祭天,希望得到上天相助,后来果然灭了蚩尤部落。再如尧帝时代,鲧和禹父子治水,多次提到王屋山。以及东汉道教清虚派创始人魏华存王屋山修道,唐代司马承祯与王屋山的故事,以及他收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在王屋山修道等等。不管远古神话,还是历史人物的踪迹记载,足以证明王屋山历史悠久这一事实。
但是,王屋山到底在哪里?
所有答案都回答:王屋山在济源,在今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境内。
根据是很多,今天也没有地方来争王屋山的正宗。这里提供两个根据,一是《上古神话演义》里多次提到,尧帝建都于平阳,每五年要巡狩天下一次,其中几次出首都第一站、或回首都最后一站就是路过王屋山。尧帝还在王屋山访贤人尹寿,希望禅位与他。据考证,帝尧都城平阳就是现在山西省的临汾附近,王屋山跨河南山西,距临汾市不足公里。这样看来,王屋山应该就是现在的王屋山的位置。二是,《上古神话演义》、《水经注》以及《史记》等著作都提到,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济水又发源于王屋山,那么当今坐落于济源市西部边境的王屋山,应该就是历史上的王屋山。
听起来,好像很矛盾,王屋山不就是王屋山嘛,为什么还要印证王屋山就是王屋山?原因是,近来深读《列子·汤问》后,被列子搞糊涂了。
《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开头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里描写的位置应该就是现在王屋山所在的济源西部这地方。远古时代,按“冀、兖、青、徐、扬、荆、豫、益、雍”九州分天下,河北、山西这一代都叫冀州,王屋山和太行山在冀州之南,济源市属于冀州南部,过黄河就是豫州了,这一点是符合的。河阳应是黄河之北,因为《列子·汤问》的作者是东周郑国的列御寇,郑国都城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附近,那河阳就是今天荥阳黄河北岸的温县西和孟州市(年代前叫孟县)一代,在秦汉时期,孟县就叫河阳县。这个在晋文公践土之盟后,在河阳邀各路诸侯朝圣周襄王一事可印证。我前段时间去孟州市的一个叫“古周城”的村子游玩,发现那里存有东周古城墙,碑文记载那里就是晋文公帅各路诸侯朝拜周襄王姬郑的地方,早几年该县还建有周襄王姬郑的雕像。按中国地理概念“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因此孟州一代即古称的河阳。济源在孟州的北部,就是河阳的北面,孟州和济源都是冀州的南边。这样分析,太行、王屋二山应是现在的位置,即“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可是,《愚公移山》文章结尾说:“操蛇之神闻之,俱其不已也,告至玉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里,两个善于负重的龙子驮着二山是动了位置的,这是肯定的。正因为把山背走了,冀州之南到汉之阴才无陇断焉。按文章说,一厝朔东,应该理解为一座被背到东北边方向,是不是现在太行山的位置?大概是的。那王屋山背到哪里了?应该就是“一厝雍南”的结果了。“雍南”是否指雍州?古雍州是陕西和甘肃地区,既然背到雍南了,那就是从“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济源挪到雍州南部了,也就应该是陕西和甘肃南部这一带。可是,今天为什么王屋山还在济源这“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呢?抑或永雍南地方另有别指?那又是哪里?愚公移山的时候王屋山就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怎么已经被驮着移到“雍南”了,怎么还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故此糊涂。
古人的文字记述浩如烟海,要想遍阅古代历朝历代的全部文献,着实困难。可是仅凭我读到的几部文献,王屋山的所在就互相矛盾了。到底谁是对的?我不能考证,也许早有学者考证过,慢慢寻吧。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将济源市的王屋山叫做历史上的王屋山,并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丰碑雕刻于济源市的王屋山。山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永在人们心里。(周为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