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画师在江西黎川绘制油画。郑海鸥摄
山西五村“前沟之恋”艺术家驻地。资料图片
四川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的戏剧论坛现场。资料图片
四川大凉山
戏剧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王珏
很少有人将戏剧和大凉山联系在一起,然而一出出戏剧就在大凉山不断上演。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由濮存昕、李亭、王晓鹰、李伯男、赵淼等文艺工作者发起,在12天内举办了多场戏剧活动。年,第二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24天内举办了多场戏剧活动。作为我国西部的国际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今年将迎来第三届,继续开展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生活、戏剧文创、戏剧旅游等。
戏剧,给大凉山带来了什么?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除了戏剧展演、戏剧论坛,还致力于孵化原创作品,让戏剧成为常态化活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运营总监张建刚说,前两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孵化了默剧《苏尼惹的另三个梦》、舞台剧《羿》、环境戏剧《春暖花开》等10个原创剧目,不少作品在戏剧节之后展开了巡演。比如探讨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的关系的话剧《隔离》,今年在北京、成都、深圳、南昌、武宁、东乡、嘉兴、南京等地巡演。
戏剧节带动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形成浓厚的创作氛围。近年来,大凉山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歌剧《听见索玛》《彝红》,音乐会《温暖的群山》《时间的声音》等,呈现了蓬勃的创作力。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在音乐会《时间的声音》中融入了戏剧元素,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戏剧和大凉山的碰撞,还有很多的惊喜。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推动了当地的戏剧教育。大凉山的高校和中小学,陆续推出戏剧教育课程。凉山彝族自治州与中央戏剧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文化学术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美育教育、文旅产业推进、优秀原创作品建设、优质创作资源互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立等方面联动,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中央戏剧学院国际戏剧“学院奖”等领域开展持续深度合作,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共赢。负责策划和执行戏剧节的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说,戏剧活动开始融入乡村生活,增强人们的获得感,提升人们的审美。
更重要的是,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促进了文旅融合的发展。戏剧节期间,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地市场,大凉山推出了戏剧包机、戏剧专列、戏剧自驾、戏剧大巴等形式的客源引流产品。戏剧节还推出邛海湿地阳光之旅、温暖群山之旅、香巴拉寻梦之旅等“戏游大凉山”主题旅游线路,使当地彝族群众收入提高。在文创方面,戏剧节开发相关文创衍生产品,丰富了当地人的收入来源。
“戏剧节拉动了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刘康说,戏剧节带动了演艺生态,拉动了旅游产业,丰富了观众的体验。戏剧演出渐成常态化,使得当地歌舞团、民乐团效益增长。戏剧表达活化了非遗,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这些都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培养观众、培养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将于今年11月举办,继续倡导戏剧创作社会化、戏剧欣赏大众化,并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发展。
相信大凉山和戏剧的碰撞,将擦出更多的火花。
山西五村
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
本报记者张贺
一道粉红色的护栏伴随着黑色的柏油公路弯弯曲曲地向山上延伸,路的尽头,是一座小村。村里棕色石板铺路,碧绿的枣树掩映着黄色的窑洞与老房,窑洞与老房仿佛停留在遥远的过去,但走进去,各种现代化设施彰显着新式民宿的风情。仅仅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残垣断壁、荒村废墟,而今天这座小村成为村民致富的希望,并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前沟之恋”。
5年前,摄影家张国田受山西省委宣传部委派,担任武乡扶贫工作队驻五村第一书记。张国田发挥文化工作者的优势,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以文化为载体,打造了“前沟之恋”“小庄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禾田小镇”等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扶贫项目。五村从一个贫困落后、默默无闻的小村一举成为文化村、旅游村、富裕村。
五村,因由5个自然村组成而得名。几年前,这5个自然村搬迁到地势较好的山下平地,建起了新村,山上的自然村因此荒废了。但在张国田眼中,被废弃的老村落淳朴而独特,散发着太行山中乡土文化所特有的气息。张国田想把保持着原生态的荒村改造成文化旅游基地,让老村复活、兴旺,反哺、造福于五村百姓。
“五村播种节”应运而生。播种节在弘扬农耕文化,召唤社会热爱土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