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后,起义军遭到了国民党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一路向南撤退的过程中损失惨重,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总方针,开始将眼光放在了广袤的乡村。
这里敌人力量薄弱,很适合我们的星星之火慢慢燎原。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敌人防御力量的薄弱同时也就意味着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没有太多经济价值。
从全面抗战以来,在中共的领导下,先后在敌后建立起了19块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大都在贫瘠的山区,只有这种地方,才有利于躲避敌人的围剿,才能够更好的存活下来。
就这样,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到年日本投降,红军已经拥兵百万,其中八路军有96万,人数翻了近20倍,新四军更厉害,从1万到了30万,整整翻了30倍。真正实现了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贫瘠的敌后战场,还有日本人的各种封锁,是如何养活了这百万大军呢?我们来看看我军将士们的各种神奇操作吧。
自力更生的“土八路”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我军最早创立的根据地,这里的军民英勇顽强,对日军毫不屈服,反抗很是激烈,几乎无一天无战事。
相应的,日本人对晋察冀的八路军也是恨之入骨,为了饿死这些讨厌的“土八路”,年至年间,日寇先后两次掘开了滏阳河、运河、沱沱河等河流,使冀南30多个县一百多万亩良田受淹。
河南大饥荒屋漏偏逢连夜雨,年至年,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又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赤野千里,禾苗不生。
受灾最重的河南,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著名的电影《》,就是反映这段时间的悲惨事实,太行山区也没好到哪里,本地加上逃荒至此的灾民一度达到了50万之众。
这么多灾民,让根据地的粮食陷入了奇缺的状态,当时在冀中,部队每人每天0.13元的菜金,只能买半斤土豆,战士每月1.5元的津补贴连10根香烟都买不到。
电影《》剧照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这其中,驻扎在山西黎城县南委泉村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生产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师生产部的部长叫做张克威,吉林人,青年时期留学美国专修农业、畜牧业,用现在话说,那是一名高精尖技术型人才。
张克威他带领战士们开垦荒地,购买铁锹、犁等生产用具,就搞起了生产试验。
张克威购买了好几种不同作物的种子,分片种植,专人负责,自己则每天奔波在每片地的田间地头,观看长势。
经过一年精心侍养,他惊喜的发现,“金黄后”玉米这一品种的产量很高,小麦号、谷子81号产量也不错,这些都很适合在太行山区大规模推广种植。
说干就干,张克威将培育出的优良种子分给了十里八乡的老乡们,又组织战士大规模垦荒,这一年粮食大丰收,战士们终于吃上了玉米白面。
有馍馍吃了,张克威依然不满足,他又动起了别的心思。
他的妻子叫爱琳娜,是美国人,因为美日交恶从而滞留在北平,不能来到他身旁。张克威写信让妻子给自己寄来了一些番茄种子。
当时的番茄可是稀罕玩意,大部分中国人根本就没见过,更没有吃过,只在北平、上海等大城市有少量的种植。
收到了珍贵的番茄种子,张克威立马在自己的试验田里搞起了种植,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很快就结出了红彤彤的果实,看起来很是喜人。
张克威高兴地将番茄摘下分给闻讯而来看热闹的老乡们,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慢慢喜欢上了这种酸酸甜甜,口感极佳的果子,番茄也随之在根据地大规模推广开。
在张克威的领导下,战士们终于吃饱了饭,再也不是面黄肌瘦的样子。温饱有了保障,他又“不安分”起来。
他从边区银行贷款,办起了磨坊、油坊、商店等实体产业,每一项都经营的红红火火。
张克威还圈了一块地,搞起畜牧业,饲养了鸡鸭猪羊等家禽家畜,那一头头大肥猪,看着都喜人,每次战士们打了胜仗,都有机会好好饱一下口福。
最巅峰时期,张克威的牛栏中,居然还有十几头从太岳地区没收来的奶牛。想象一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小村庄中,早上醒来能吃块煎鸡胸肉,喝杯牛奶是什么情景,简直就是一部穿越大片。
由于生产搞得好,年底,南委泉村还搞了一个展览会,在三个露天展览场中,我们能看到战士们制造的各种农业机械,能看到饲养的意大利“来克奴鸡”、美国“花猪”、澳大利亚“美利奴羊”等优良品种。
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师政委邓公在展览会上激动地讲道:“预计两三年内,太行山可以多打万斤以上的粮食。”
师政委邓小平年,张克威培育的那些良种被用于了整个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据估算,仅“金黄后”玉米一项,就能增产粮食30%,照这样下去,是要提前实现社会主义啊。
这根据地的生产搞得有声有色,连美国人都是赞不绝口。
南委泉村位于战略要道,是晋西北和太岳地区到延安的必经之地,经常有中央和部队的高级干部路过。
为了让往来奔波,戎马倥偬的指战员们路过时能有片刻休闲,张克威用几件砖瓦房办起了一个小饭店,他将饭店围墙刷成了雪白色,起了个雅致的名字“白宫饭店”。
饭店落成没多久,就招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美国飞行员。
事情是这样的,美国参战后,经常派轰炸机在中国的机场起飞轰炸日军军事目标,一架B29在执行完轰炸任务返航时不幸遭到日军零式战机的截击,在山西平顺县上空被击落,11名美国士兵跳伞逃生。
美军的B29型轰炸机这11名士兵运气很好,落地后被我根据地老百姓发现并隐藏起来,然而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了八路军师的活动地。
这些帮助我国抗日的异国英雄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连八路军前敌总指挥彭老总都专程赶来慰问他们。
热情归热情,有些东西还是解决不了,比如说吃。
美国大兵们委实吃不惯中国的那些传统食物,几天下来,一个个看起来都有些萎靡不振。
师师部当即决定,将他们送到南委泉村,到张克威的白宫饭店就餐。
接到任务的张克威很是重视,拿出了珍藏的火腿、鸡腿、黄油、果酱、面包、潞酒来款待他们。为了让美国兵能吃到家乡的口味,他还专门用土坯砌成一个饼干炉,烤制美式饼干给美国大兵吃。
张克威早年留学美国时,曾经在西餐厅打工赚学费,因此也学得一手地道的西餐手艺,几道菜做下来,这些美国大兵们都两眼放光,围着张克威连连的大呼“YES”。
就这样,美国人在白宫饭店度过了段难忘的时光,一段时间后,美军派来一架飞机来接他们,这些飞行员恋恋不舍,同张克威和热情的中国百姓们执手告别。
临别之际,他们还特意留下了自己的降落伞,用来给八路军战士们制作迫击炮的药包。双方的友谊成为了一段佳话。
新四军,靠卷烟成就一片天地
老大哥八路军在北方的敌后过的有滋有味,那么留在南方敌后的小兄弟新四军怎么样呢?
说实话,在新四军将士的聪明才智下,过的一点也不差。
八路军中有留美农业奇才张克威,新四军中也同样有传奇人物,他就是被誉为“懂经济的军事家”的开国大将张云逸。
张云逸新四军成立之初,经济还是很拮据的,战士们想抽烟没钱买,只能用树叶、麻叶来代替香烟,每次开完会,都能看到战士们满地捡烟蒂来吸。
看到此情此景,张云逸很是心疼,这些战士们,战场是流血,战场下却连口烟都抽不起,他找来了新四军二师的供给部长胡弼亮商量说:“能否办个烟厂,以解决部队官兵抽烟问题?”
说干就干,很快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在天长县铜城镇,有一个小卷烟厂,濒临破产,老板准备关门大吉。
张云逸找到老板,商量起投资入股的事,按照张云逸的方案,双方成立合资企业,老板只需要提供地方和机器,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坐收20%利润就可。
这等好事卷烟厂老板自然满口答应,很快,一家名叫“新群烟草公司”正式开张。
陈毅老总亲自为生产的香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马牌香烟。
抗美援朝时期的飞马牌香烟张云逸很有经济头脑,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只是自产自用,而是打算靠卷烟厂为部队创收。
为此,他找来淮南日报的美编精心设计了香烟盒的图案和商标,至于印刷,也难不倒张云逸,不是有上海的地下党么?
把印刷业务承包给地下党,既有了正经身份打掩护,又肥水不流外人田,一举两得,美哉美哉。
如何才能打开飞马香烟的销路呢?张云逸很费了一番心思,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香烟市场。
上海街头的飞马牌香烟广告发现市面上的香烟基本都是国外进口香烟,比如“大英”、“哈德门”等等,价格高昂,一般人根本抽不起。
而低价市场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用术语说这是一篇蓝海,充满了商机。
因此张云逸决定走低价路线,先确保供应新四军将士,多余的拿出去卖。
飞马牌香烟是军工产品,生产流程很严格,远非市面上其他小作坊生产出的粗制滥造的土烟可比。为了保证香烟品质,连烟丝都是托专人穿过敌军封锁线,跑到附近的凤阳、泗县等地方买来的。
这样的品质,价格还低,当然一炮走红。
因为定价准确,飞马香烟很快就抢占了市场,需求越来越旺,卷烟厂昼夜不停,都无法满足纷至沓来的订单。
当时卷烟厂的产能拉满,一天大概能生产箱,每天工厂外都停满了马车,排着队等着装箱运货。
最开始只是淮南根据地附近的人来买,渐渐的飞马烟就驰名全国,那些沪宁杭敌占区的商人们也冒着生命危险排队订货。
由于敌占区封锁严密,根据地的产品难以出关,张云逸还想了个办法,他从上海印了一大批“大英”牌香烟的空盒,里面装着飞马烟卖出去,以假乱真,偷梁换柱,堪称绝妙。
当时的群众,管飞马烟起了个昵称,叫“四爷的烟”,这个四爷,指的就是新四军。
深受群众爱戴的四爷烟为新四军筹集到了大量资金,用这些资金,新四军换到了大批急需的药品,钢材等物资。
没过一年,新四军战士就鸟枪换炮,不光香烟管够,武器装备更是焕然一新,抗战后期,他们的装备已经不亚于日本军队了。就算是老蒋接受美国援助的全美械部队也不过如此。
新四军党代会合影多余的资金,甚至还被用来支援老大哥八路军。
从烟厂起办的那天开始,办厂的新四军二师每月都向军部上交30万元(法币),年秋,华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二师从香烟利润里拿出万元支援灾区。
至于新四军的其他师,那也是有样学样,在驻地大搞商业,投资多种行业,开办了数家工厂,把一个淮南根据地搞得风风火火,一片生机。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可笑建国之初,还有不少人酸溜溜的说,那些“土八路”只能打天下,不会治天下,中国在他们手中非乱不可。
殊不知,我们机智勇敢的人民军队,早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工商业乃至农业生产经验,建国到现在,七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也早已经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努力下,走向了繁荣富强,站在了世界之巅。
感谢当年那些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付出生命和热血的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