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谷雨后、白露前,古老神秘的长白山便会迎来一众特殊的客人。这些人以挖参为生,被称为“放山人”。一、拉帮放山在东北,“拉帮放山”的行当历史悠久,规矩也十分繁琐。放山人往往三五成群,祭拜过山神爷和老把头后,结伙进到长白山的密林深处。队伍规模大些的有二十几人,叫做“大放山”,也有一个人单干的,叫做“撮单棍”。放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十分明确,一般分作把头、边棍、腰棍、初把和端锅五种。而队伍的主心骨就是把头。毕竟,长白山深处危机四伏。放山队伍能否安全的进出长白山,亦或能否找到“大棒槌”(人参),都要看把头的本事。发现人参后,把头要用放山行特殊的切口招呼同伴,叫做接山。众人围过来后,必须先用红绒绳拴住人参的参叶,再用树枝搭个小架子。这时候,初把要把准备工作做足,让把头专心致志的“抬参”(挖参)抬参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把头用鹿骨签子、快当剪子等专用工具将泥土清理干净,还不能伤损人参,手法必须娴熟细致,保证人参根须的完整。抬参完毕,把头会用青苔、树皮将人参包裹保鲜,俗称“打参包”。把头还要将人参头上的红色参籽复埋至原处,希望再次长出人参来。离开前,还要在挖参处旁边的树上砍出“兆头”,为后来的放山人留下信息。这些规矩,看似繁琐,却在放山人这一行业中流传了千百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二、原本多“参”野山参,药用价值极高而闻名世界。由于十分稀有和名贵,素有“百草之王”的美誉。野山参对自身的生长环境十分挑剔,要满足特殊的光照、水份、土壤等条件才行。目前世界上的野山参仅分布于我国的长白山脉、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和朝鲜与我国接壤的白头山。但在历史上,我国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也都是出产野山参的重要地区。野山参所在之地大多层峦叠嶂,河谷交错,流水不歇,窝风朝阳,缓坡林下。树木繁茂,随风摇曳,阳光刚好透过间隙,散射和直射在人参叶上,不强不弱,光热适宜。当大雨来临时,缓坡的水顺流而下,使参地不至内涝;而当久旱无雨时,疏松的腐殖土又能蒸腾出潮气,补充根部水分,使人参不至枯死。在世界野山参分布狭窄的客观事实下,我国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质优势,使得野山参的分布范围一度名列世界之首!三、逐渐北退然而,随着野山参的药用价值被发掘,我国的野山参分布逐渐衰退。早在东汉时期,人参作为名贵的中草药就已经得到相当密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1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