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冰一河水是淡蓝色的。或许是天气的原因,有时还会是墨绿色的。无论是什么颜色,都是那种让人一看就神迷心醉的水。水边植有柳树,刚绿了芽,垂丝绦绦,随风斜向水面。有人垂钓,钓竿垂成一支画笔。开始不知道水的名字。有人回答了,第一次听到,洹水。水字边加一个亘。亘,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的意思,加了水边,或许仍有原来的意思。洹,只为一条水造的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洹字左边是水,右边是盘盘绕绕的一条龙。这许就是古人对这条河的直接印象。古人善于依河而居。这条发源于太行山深处的水,流出不远猛然钻入了地下,后又变成多股泉眼喷涌而出,像在地下酿造了一遍。水凛冽而清澈,兴奋而激昂。盘庚从山东迁都而来,必是先看中了这条水,于是中国最早最大的都市兴盛起来。洹水不仅提供了生活保障,还提供了冶炼以及制陶等工业用水。水与火的淬炼,使我们今天看到那些器物仍感到惊异。二一九三九年的一个夜晚,武官村农民吴培文带领四十二人的挖掘队正紧张地劳作。前一天他用探杆探到九米多深,捣住了十分坚硬而巨大的物体。打了井,架起辘轳,边往上拉边在下边垫土,弄断了几根绳子,费了三个夜晚,才把这个重近九百公斤的大方鼎弄上来。吴培文兴奋之余还是有了某种担忧,先是埋在粪坑里,后又埋在草棚底下。日本人搜了几回都没搜到。日本人投降后,来了一个叫陈子明的古董商,出手二十万大洋,想把大鼎碎成八块带到北京。大锤一抡,金石之声响彻云霄。那是一种天怨地怒的声响,从此谁也不敢再有打碎它的主意。直到一九四九年,因为体形硕大,不好装机而遗落南京机场。一件件青铜器辉耀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文明。这个文明竟然出现在三千多年前,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铜器上的花纹那么精细,设计那么讲究,让你至今都不好猜想是如何做上去。“司母戊”三个甲骨文字是在大方鼎内发现。其实它还有一个很土的名字“马槽鼎”,因为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武官村农民因此这样称呼。“司母戊”三个字不仅改变了大鼎的名字,更是为它的出身提供了研究依据。它后来又称商后母戊鼎。行走在洹水南,表面已看不出什么,可资料告诉我,这里发掘出的宫殿基址就有数十座,在王陵区,还发掘出了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的祭祀坑。放开脚步,我竟不知该去哪里,视线所及,一片辽阔。殷墟所包含的面积,竟然有三十余平方公里。三“洹水南殷墟上”,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里还有“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司马迁了不起,后人多少研究都从《史记》中找答案。当然也有依赖于更早期的《诗经》《论语》。可孔子一定没有见过甲骨文,孔子错过了一个机会。东汉的许慎也没有遇到这个机会,他如遇到,会使《说文解字》丰富许多。其后很多大师级人物也都无缘于甲骨文。直到清代末期,一个叫王懿荣的与之不期而遇。王懿荣是京城的文字学家和金石专家。这天他病了,派人拿药方去菜市口达仁堂药店取药,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细心的金石专家看到小片“龙骨”上竟然有符号,他怀疑这些符号是一种古老的文字。随即派人购买了达仁堂以及其他药店的全部“龙骨”,共计有一千五百余块。这之后又经刘鹗、罗振玉的搜集,后来又出现了王国维,出现了董作宾,他们继续搜集,加起来竟有四万多块甲骨。在非常年代里,这些精英为中国的文明进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有些竟是生命的代价。在洹水南的殷墟上徜徉,会听到许多让人感叹的事情。其中一个传说,一九三六年,在盗掘了几十年的废墟里,考古队竟然发现了一个后来标为YH号的甲骨窖穴,这是一个皇家档案库,甲骨成堆,大致有一万多片。考古人员决定整体挖掘装箱搬迁,必然是费尽周折,终于拉到安阳火车站。正准备装车,天气骤变,洹河陡然涌起波涛,翻卷成团团云气,云气快速涌向车站,顿时乌云蔽日,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现场的人惊呆了,它们与洹水相伴了那么久,分别竟然使得天地动容。甲骨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初开始没人知道它们的价值,农民在田地里翻挖出来随手扔在地头上。一个叫李成的小屯人,身上长了疥疮,奇痒难忍,他捡拾地头的骨片,用刀子从上面刮粉末撒在挠破创面上,痒痛减轻,就多捡了些去药店卖,药店则将有刻画符号的拒之门外。李成为挣钱就将符号一点点刮掉。刀与骨的刻画有些刺耳,让人感到了阵阵心疼。后来李成干脆做起了骨药生意,经他手砸碎或研成粉末的甲骨,不计其数。“华豫之门”有一期鉴宝节目,一个安阳人拿出一块兽骨,上面有段较完整的甲骨文字,现场专家的眼睛立时亮了,最后这块甲骨成为当期最珍贵宝物。资料记载,在殷墟发现的十五万片甲骨上,刻有五千左右的单字,而我们能认识的大致在两千上下。一个人掌握两千汉字便可以读书看报了,那三千没弄明白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聪敏与智慧。我仔细观察那些甲骨,多是罕见的龟壳,讲解员说来自于遥远的南洋海域。这是一个多么难以想象的运输以及储备过程。那些精美的用于装饰的玉器,多是来自新疆,用作钱币的贝壳来自台湾、海南和南洋一带。由此也说明,商代后期疆域的辽阔和交往的广远。四武王伐纣灭商,使这里变成了废墟。名士箕子经过殷商都城遗址,见原来宫室已然残破不堪,有些地方长出狂草与庄稼。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以诗当哭,作有《麦秀歌》。洹水南是宝地。清末,袁世凯蛰居在安阳洹上村。见过一张照片,袁世凯坐在一条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草帽静静垂钓,他钓的是什么呢?我相信他看中了这片美丽的地方,死后哪也不去,就睡在了这洹水之滨。看到一则消息,台湾五百余人专程包机到郑州,然后直接去安阳,就是为了看看殷墟。殷墟在游子们的心里沉啊。这都是些什么人呢?河南人,安阳人,还是那些自认为是殷商后人的人?正是三月,洹水边旷野里有人在放风筝。细细的线,牵动那么多的目光。我看到,有些风筝竟然是甲骨形的,上面还有象形的甲骨文字。洹水人对这块地方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情。五洹水南的殷墟,令安阳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独特的甲骨文让朦胧的商代变成了有依凭的史实。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为此安阳建起了国家级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一个地方出现一种奇物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这里竟然出现了两种: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和中国最大的青铜器。骨质的与铜质的构成,使得这块土地产生特异的色彩。何况还有一个洹水呢?三者共同浇注了中国文明史。洹水南的殷墟,到处都是绿的草和鲜的花,张扬着一派盎然生机。其下面不知道还有多少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将更加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本文刊发于河南日报年6月2日11版本文来源:河南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59.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