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是近地面臭氧和颗粒物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臭氧生成机制存在区域差异。汾河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区域之一,VOCs污染特征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多点位区域性的VOCs协同观测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基于大气综合观测数据、空气质量历史数据、气象数据和卫星产品数据,利用数值分析和OBM(Observation-BasedModel)模型等方法在区域尺度上研究了汾河平原典型城市吕梁、临汾和运城大气VOCs时空变化、来源、化学反应活性和大气氧化性变化特征。

1.观测期间吕梁、临汾和运城总VOCs(TVOCs)浓度分别为44.4±24.9ppbv、45.7±24.9ppbv和37.5±25.0.ppbv,处于国内较高浓度水平。组分以烷烃、含氧VOCs(OVOCs)和烯烃为主。浓度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周末效应,日变化呈现早晚双峰变化。光化学过程对三城市VOCs的消耗分别可以达到27.2%、9.3%和20.2%,高活性的烯烃和芳香烃消耗明显。VOCs浓度高值区主要位于吕梁东南部、临汾南部和运城北部,对应工业区分布。秋冬春三季汾河平原臭氧生成敏感性以VOCs控制为主,夏季臭氧生成敏感性呈现由VOCs控制区向氮氧化物(NOx)控制区转变的特征。

2.建立的VOCs分物种排放清单表明,吕梁、临汾和运城VOCs排放总量分别为9.0万吨、7.6万吨和7.7万吨,工艺过程源为VOCs排放最大来源,贡献为65.3%-79.3%。受焦化行业排放影响显著,焦化在工业源中整体贡献为76.2%。基于VOCs排放比校验发现,清单对OVOCs排放量明显低估。PMF与清单结果综合对比表明,汾河平原城市VOCs受工业、机动车和固定燃烧源排放影响明显。一次排放源是OVOCs最大贡献源(53.8%~60.8%)。芳香烃主要来自生物质、煤炭燃烧源和机动车排放源。秋冬春三季VOCs浓度受南部短距离传输和西北方向长距离传输共同影响较大,夏季主要来自南部短距离传输,周边区域协同控制有利于VOCs污染防控。

3.汾河平原城市OH、NO3和Os反应活性分别为41.4±24.4-1.9×102+3.7×10-3和4.9±8.0S-1。NOx为最主要的贡献物种(60%),VOCs物种中OVOCs对OH活性贡献最大(40.7%),烯烃和芳香烃对O和NO反应活性贡献较大。受交通源排放影响明显,OH、O和NO反应活性呈现早晚双峰分布的特征;受前体物影响,氧化剂反应活性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的特征。OVOCs、烯烃和芳香烃为OFP的主要贡献物种,芳香烃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的主要贡献物种。氧化剂竞争机制导致低NOx条件下SOA生成量高于高NOx条件。产率法计算得到的SOA生成量为元素碳(EC)示踪法的3.4%-35.6%,表明需要测量更多的VOCs活性物种。夏季二次有机碳(SOC)生成受光化学过程影响较大,秋冬季受液相反应影响较大。工艺过程源和固定燃烧源对OFP贡献较高。中短距离气团中VOCs浓度和转化程度比长距离气团高出约20%。EKMA结果表明,若要VOCs和NOx减排量在10-50%范围内降低Os浓度,吕梁、临汾和运城夏季VOCs/NOx减排比例应分别大于0.62、0.56和0.50,保证VOCs减排量是NOx的两倍以上。臭氧减排情景分析表明,基于VOCs反应活性的减排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臭氧生成潜势达61%-89%,明显高于基于排放量的减排方式(15%-40%)。

4.利用OBM模型对汾河平原城市自由基和光化学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OH、HO2和RO2自由基日均模拟浓度分别在0.79×--1.28×、0.7×-1.49×和0.48×-1.21×moleculescm-3之间。O3、OVOCs和HCHO的光解是ROx(ROx=ROx+HOz+OH)自由基的主要来源。ROx的终止过程由其与NOx的反应主导,OH+NO2、ROz+NO2、RO2+NO三个反应路径对自由基去除速率L(ROx)的贡献在69.2%-91.3%之间。自由基去除速率高于生成速率P(ROx),处于逐步消耗阶段。吕梁、临汾和运城大气氧化性(AOC)峰值分别为2.36×、3.52×和2.93×moleculescm-3,低于污染较重的大城市和工业区。OH自由基为最主要的氧化剂,对AOC贡献为77.3%-86.6%。夜间O3和NO自由基为主导氧化剂。相比其他两城市,较高的臭氧净生成速率是运城臭氧污染的重要原因。HO2+NO是臭氧主要的生成路径,NO+OH是主要的消耗路径。敏感性分析表明烯烃是自由基模拟和臭氧生成影响最大的VOCs物种。

5.探究了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变化和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管控措施均能明显降低VOCs浓度。高大气氧化性和自由基循环效率促进了国庆前和管控阶段Os浓度升高。疫情管控期间PMzs浓度明显下降,O3浓度上升。疫情期间大气氧化性降低,较高的HO2自由基浓度使O3生成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臭氧受本地光化学生成和传输共同影响。未来应以大气氧化性和自由基浓度为减排目标进行大气污染控制。

关键词:汾河平原;VOCs;来源解析;反应活性;自由基;大气氧化性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受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排放等因素影响,汾河平原是当前我国空气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年被纳入重点控制地区。汾河平原位于山西中南部,主要包括太原、吕梁、晋中、临汾和运城等城市。据统计,年山西生总人口为0.34亿,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4%;山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76万亿元,仅占全国总GDP的1.74%。产业结构以煤炭、焦化、冶金和电厂四大传统重工业为主导,内部结构趋同,主导产业单一。山西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25%,是产煤和用煤大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和焦炭的消费量分别为3.62亿吨和0.27亿吨,约占全省能源使用的90%,远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且消耗量持续上升。焦炭产量为1.05亿吨,占全国产量的22.29%。钢铁行业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0.61亿吨、0.66亿吨和0.62亿吨,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6.87%、6.27%和4.68%。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比例低于京津冀水平,排放量大,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交通运输污染问题突出,该地区是陕、内蒙和晋煤公路外运的重要通道,本地重工业产品输出均增加了该地区公路运输压力。

地形上,汾河平原西北方向为黄土高原,东部为太行山,南部为中条山,受山脉阻挡和背风坡气流下沉作用影响,秋冬季易形成反气旋式气流停滞区,地面辐合形势明显,促进污染物快速积聚,导致雾霾重污染情况发生。在颗粒物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近年来汾河平原地区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空气质量重点城市排名中,山西省进入全国排名倒20的城市从年的两个增加至了年五个。针对汾河平原地区开展大气VOCs污染特征研究有利于为解决当地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超标现象频发,大气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