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岁月中,不仅诞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也催生了很多令人潸然泪下的革命友情,而刘伯承与邓小平就是这样感情的典型代表。
两人不仅是工作伙伴,而且是生活中的挚友,甚至于刘伯承在去世的时候也要为正处在逆境中的好友邓小平排除万难,创造为他们见最后一次面的机会。
1.“军神”刘伯承的过往
年12月4日,四川开县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将才,他就是刘伯承。
刘伯承出生的年代战乱频发,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无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了搜刮给予外国人的赔偿款,竭尽所能的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苛捐杂税纷至沓来。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底层的百姓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的生活越发艰难。
刘伯承的家庭亦是当时饱受压迫的万千家庭中的一员,但因为父亲伟岸的身姿为年幼的刘伯承抵挡了许多的灾祸,使得刘伯承得以度过一个相比较其他同龄人而言富庶且安逸的童年。
刘伯承5岁的时候就在私塾上学,对于传统的儒家教育耳熟能详。
在那个年代可以上私塾认字读书的家庭要么是大富大贵之家,要么就是家族长辈中拥有开明之士排除万难为后辈子孙创造可以读书的环境。
而刘伯承的家庭就是上述情况中的第二种,因为父亲的开明和支持,刘伯承在接受了八年的私塾教育后。
随着西式新潮思想涌入国内,刘伯承在12岁的时候成为了一位接受了新潮思想鼓舞和教育的学子。
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伯承15岁的时候,家族中的顶梁支柱病倒去世了。随着父亲的逝去,所有的家庭压力都压在了瘦小的刘伯承的双肩之上。
迫于无奈之下,刘伯承只能提前结束学业,回家务农,以此艰难的维持着家族生计。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随着它越发贪婪无度的压迫更加的摇摇欲坠,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刘伯承对于这片生养他的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这个破败腐烂的国家有着厚重的希冀。刘伯承因为上过学,受过新式思想的教育,对于有识之士积极的救国行为有着深深的感触。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席卷中华大地,刘伯承响应号召,剪去积蓄多年的长辫子明志。
刘伯承号召入伍的行为遭受到了周围亲朋好友的反对,他用"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的快哉谢绝了亲友们的好言相劝。
他用自己的一腔孤勇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这一次的诀别使得他与过去穿着长袍马褂,长辫绕脖的封建农民形象宣告再见。
他换上了军装,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成为了一位立志富国强兵的革命党人。
但随着局势的动荡起伏,刘伯承看到了孙中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宣告了破产,他动摇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他在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在这里他学习到了很多毕生致用的东西。
从军校毕业后的刘伯承正式加入了新政府的军队,“军神”的名号更是随着他的善战逐渐远扬。
年3月,刘伯承在参加一次战役的时候因为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右眼,急需动手术,但刘伯承为了保持自己大脑的绝对清醒,对给他动手术的医生明确表示拒绝使用麻药,对于需要真实割肉的手术,刘伯承就算是痛到脸色发白,全身衣物都被汗水浸湿,也绝不松口。
手术完成后,负责给他动手术的德国医生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意志之顽强。经此一战,刘伯承“军神”的名号被彻底做实。经过简单的包扎治疗过后,刘伯承又先后参加了护法战争和讨伐军阀的护国战争。
在这期间刘伯承结识了共产党人吴玉章,受其影响,刘伯承在见识到真正的底层社会的真实与残酷后,愈发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年5月,刘伯承经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重庆地区的军事委员。同年,刘伯承被党中央赋予重任,因为他熟悉川军情况,他与朱德奉命举行顺庆起义。
在长达天的起义过程中,刘伯承的将才得到了充分发挥,刘伯承积极的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成功的遏制了川军北上攻打武汉的步伐。
年7月,刘伯承秘密来到南昌,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2.伟人邓小平的往昔
在年的8月,也是在四川广安的一个小乡村中,一位会在未来用自己的伟大智慧实现一个伟大国家的崛起的伟人诞生了,他被取名为邓先圣。
年,邓先圣在家族的安排下进入私塾读书,改学名为邓希贤。邓希贤在家乡广安按部就班的学习,在他长成少年时,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同年邓希贤受到新式学潮的影响,邓希贤也在征得家族长辈的同意下,登上游轮奔赴那个号称“自由之都”的巴黎进行留学,远离家乡的异国他乡的街头上,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为了加速自己融入法国白人社会的圈子,在巴黎寒冷的街头啃着法式硬棍,哆嗦着身子进行勤工俭学。
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在年的秋天,邓希贤经人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人民维护正当的权益,这个旅法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同胞号召参加游行起义。
年,已经是一个资深的共产党员的邓希贤在上级的组织安排前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进行留学,在这里呆了21天,就转入莫斯科大学中山分校。
在学业和革命需求下,年的春天,邓希贤回国参与到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中。同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为了掩护自己的安全,改名邓小平。
邓小平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着他的革命斗争岁月。
3.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刘邓的相知与相守
而比刘伯承早两年入党的邓小平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革命事业,两人的生肖都是龙,刘伯承年长邓小平12岁。
但此时的两人并不知道未来的岁月中他们会是彼此最重要的人。虽然这时的彼此之间还在不认识,可对于各自的大名和丰功伟绩却早有耳闻。
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先后都从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上海出发,前往当时的红色政权中心位置——江苏瑞金。
两人同时在江苏红区工作,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长了,这两位同时拨动中国历史风云的巨龙完成了他们的正式的第一次会面。后来据邓小平回忆,刘伯承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忠厚、诚挚、和蔼的。
而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理念高度相似,年,两人都因为反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并出于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其斗争到底而遭到“清算”。邓小平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
没过多久,刘伯承也因反对博古、李德表现为军事指挥上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被撤销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职务,下派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
在“左”倾错误路线执掌党内和军队事务不久后,就因为误判敌人的形式而导致整个红军遭到严重打击,为了保存有机力量,也为了突破敌人的军事封锁,百万红军只能离开当时的政权中心进行长达数年之久的长征。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宣告破产后,蒋介石的翻脸无情,对红军进行多次火力封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有生力量在这样的强大打击下几近夭折。
直到年底,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路线回归中央,刘伯承和邓小平才得以洗刷冤屈,恢复职位后的刘伯承再次发挥自己在军事上的杰出指挥才能,在第五次的红军反围剿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党中央公开表扬。
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刘伯承在太行山上担任八路军师的师长,同时还有在师担任政治委员的邓小平。
这一次合作为长达几十年的刘邓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两位跨时代的伟人的第一次正式会面。此后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邓小平比起刘伯承其实矮小很多,甚至年轻很多,但就是这对忘年交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次的工作调动为刘伯承和邓小平创造了长达13年之久的合作时间,长时间的合作不仅造就了工作上的默契,更是彼此生活上的好助手。
两人的互帮互助更是一度成为党内口口相传的佳话。
正是因为两人的默契配合使得太行山这座大山顽强的打破敌人的后方防御,硬生生的把敌人坚不可摧的防御撕开一道口子,顽强的在敌人包围圈中生存了下来,使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
在刘伯承和邓小平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下,太行山上的革命根据地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进行了自给自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粮食困难问题。
当然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文武双全的配合下,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当地老百姓对于红军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在铁血严明的刘伯承的治军风格中得到亲眼目睹,为了严格落实“三大纪律”和“八大作风”,刘伯承和邓小平曾经公开处决了私拿老百姓东西的警卫员,这让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打得更为扎实。
年4月11日,为了统一太行、太岳、冀南3区的领导,成立了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太行军政委员会。
4月11日至26日,针对三区的军队作战计划和部署防御的高级别将领会议在黎城召开,这次会议的战略意义积极重要,标志着三区从分散领导走向集体统一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
4.悠悠岁月战友情,刘邓相处的细节披露
年开展的百团大战,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工作上配合的细节也被逐一揭露,刘伯承的右眼因为早年见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落下残疾。
但是为了不耽误战机,刘伯承只能在晚上抽取空闲时间,借助羸弱的左眼在昏暗的煤油灯的映照下,在墙壁上的地图上进行艰难的操作。
而邓小平为了充分照顾这位尊敬的前辈,会用手高举着煤油灯,一起陪伴着刘伯承进行局势分析。
往往是刘伯承手指在地图上指到哪里,邓小平的油灯就会射到哪里,而且为了照顾刘伯承,邓小平还会一变用手指,还一边用嘴巴读出来。
而刘伯承对于邓小平也是多加爱护的。
年3月,邓小平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尽快动身前往太岳、中条山检查工作。
在常年的工作陪伴中,刘伯承对于邓小平的感情早已经非同一般,在邓小平临出发之际,刘伯承送了一程又一程。
甚至在邓小平走后,刘伯承对于他的安危也是时刻记挂于心,为了第一时间掌握邓小平的踪迹,刘伯承对参谋长李达说:“现在敌人扫荡很频繁。我们对邓政委的安全一定要保证。你立刻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几个地方,叫他们把接送情况,在当天电告师部。”
在没有得到邓小平消息的时间里,刘伯承每天都到值班室询问邓小平的行踪。
年3月19日的晚上,刘伯承遵循惯例来到值班室,值班参谋报告邓小平今晚要通过白晋线去太岳。
但因为白晋线的日军防守部署力量巨大,邓小平此行的危险性极高,刘伯承在没有得到邓小平平安抵达目的地的明确回复前一直寝食难安,他决定自己要亲自等待邓小平的消息。
为此他还将两位值班的参谋赶到隔壁的房间进行休息。
而刘伯承与邓小平之间的温馨而和谐的相处细节更是数不胜数。
刘伯承与邓小平不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患难挚友。
在长达13年亲密无间的合作后,刘邓之间的友谊和工作配合一度被周恩来总理赞叹为“刘伯承在工作上的风格是“举重若轻”,而邓小平则是“举轻若重”。”
在一起合作抗战的几年间,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行政命令一度做到了不分彼此,因此跟随师一起作战的战地记者一度感叹道“刘邓之间插不进去一个符号”。
两人的合作一直延续后解放战争,在“挺进大别山”的战斗中,刘伯承和邓小平所率领的军队被毛泽东主席亲切的称为“刘邓大军”。
而刘伯承与邓小平的相知相守在年建国后,也还在历史的见证下延续。
5.对战友的惦念,生前最后的叮嘱
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一段最艰难的岁月。
在年军委扩大会议后,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随着战事的告一段落,刘伯承正式闲赋在家。
但在年后,随着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刘伯承看到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很多战友都被政治陷害,而这时的刘伯承的身体也已经慢慢的日薄西山。
年,身体每况愈下,而刘伯承心中最记挂的老友——邓小平又被流放江西,而这时的刘伯承对于邓小平的安危还是时刻记挂的,在这样的日夜思念下刘伯承的身体状况也是越来越差。
终于在年,国内的政治危机逐步过去,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去到刘伯承家登门拜访。
而在两人的谈话中在涉及到邓小平时,刘伯承提出一个要求:“在我去世后,把邓小平请回来为我主持葬礼和追悼会。”
年10月7日,享年94岁的刘伯承在北京逝世。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由邓小平主持。
小结
而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却已经是死别。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友谊是“高山遇流水”,两人在工作上的亲密无间是他们友谊的开端,而在生活中的嘘寒问暖则是他们友谊的锦上添花。
他们在工作中珠联璧合,在生活中相得益彰。
“刘邓之间插不进去一个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