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君如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初心——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一书,我是此书的第一读者,我可以如实告诉大家,起先我并不以为这本书怎么样,但是还没有读完“上篇”的“引子”,我的心就已经被打动了。一口气读完全书,还想再回过头来重读。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哪个地方,老百姓会把自己对干部想说的心里话刻在石碑上,甚至刻在大山的绝壁上,而在太行山里,却有。
“我要让我的孙子,孙子的孙子永远记住他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人民永和”“辉县有个郑永和,兴修水利好处多。源头西起太行山,往东通到杨闾川。灌溉土地上千万,人民群众笑开颜……”读着老百姓刻在石壁和石碑上的这些话,我不由自主地在书边写下了两行字:“太行有传奇,愚公著新篇。”
让人更为感动的是,当老百姓刻石赞颂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时,他发现一块就凿平一块,但他凿的赶不上群众刻的。群众趁他出差,还把“吴公山”三个大字刻在太行的万丈悬崖上。但是吴金印还是说服群众把“吴公山”的“吴”字改为地名“唐庄”的“唐”字。读到这里,我对吴金印这个老先进的认识大大升华了,随即在书边写下四句感言:“口碑刻石碑,石碑传后代。凿平又再刻,吴公即高山。”
开卷不到三页,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边读边写下心得体会。我恨不得马上去那里,亲眼看一看、读一读这些石刻。因为,它们反映的是胜过工作关系甚至亲情关系的干群关系。这种干群关系,战争年代有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过,后来却少见了,而今天在太行山里还有,岂不令人感动?
太行山里的老百姓之所以要用石刻来赞颂那里的干部,就是因为那里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了群众。太行山老百姓赞颂的干部,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又一群、一茬又一茬。
——“半个多世纪,河南新乡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多个省级先进,0多个市县级先进,更有5位先进人物被党中央号召学习。”
——“近年来,这群一方土地的带头人被合称为‘新乡先进群体’。他们一个看一个,一个比一个,一个学一个,先进辈出,代代传续,汇成独一无二的‘新乡现象’,他们从南太行区域不断辐射,这一带,成为‘现象级’的先进沃土。”
这两段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在后边的书稿中去找印证。于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和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不断映入眼帘。他们中,有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裴春亮、范海涛等,还有从太行走出去,在福建东山岛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治沙富民的谷文昌。这个先进的群体,有的是村支部书记,有的是乡镇党委书记,有的是县委书记。而且,他们是一代接一代“传代的先进”。读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加一个副题——“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
我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在太行的新乡,会出现那么多的先进群体?这一先进群体传奇的故事和朴实的语言,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腾着。这一先进群体,不仅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而且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心中都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恪守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才使得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时时处处都记住自己是共产党员。对于共产党员来讲,讲“崇高”,讲“高远”,不是要好高骛远,而是要记住一个最普通的要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最终都要落脚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坚守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正是“新乡先进群体”得以“传代”的红色基因。
事实上,本书的作者也在苦苦寻求“为什么在太行的新乡,会出现那么多的先进群体”这个问题的答案。全书的“中篇”,题目就是“新乡红色密码”。“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不跟风,不唯上,只唯实”“严格要求不打折”“能干还需巧干”“让典型在机制下健康成长”“立志当高远”……都是本书编写者概括和总结的“新乡先进群体的红色密码”。应该讲,编写者的认识都有事实根据,应该是可信的。而所有的这些“红色密码”,也正是共产党员之为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和人民日报河南分社,以及河南商报的记者朋友。是他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本好书。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是他们翻山越岭,深入太行山区老百姓,从实地采访中写成的。书中许多话,都是老百姓充满情感的朴实话语,不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写得出来的。编写者对我说,全书没有承袭编纂既有材料,全部采用第一手素材。这是难能可贵的。采写这本书的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乡先进群体中,学到了这一先进群体“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本文编辑自《初心——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序言)
流金岁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国产电影回顾
《焦裕禄》《孔繁森》《南哥》:一脉相承,为党的好干部立传
作者:赵立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题材日益走向多元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商业化浪潮出现的市场化逻辑开始逐步作用于国产电影的制作,在这一背景下,一批以党的好干部为中心人物,为党的好干部立传,讴歌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电影,以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唱响了时代主旋律。
这类电影,尤以峨眉电影制片厂年拍摄的电影《焦裕禄》,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年联合摄制的电影《孔繁森》和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年推出的电影《南哥》最有代表性。
影片《焦裕禄》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河南兰考带领干部群众斗风沙、除水涝、治盐碱的感人事迹,李雪健饰演的焦裕禄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更融入了演员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亲和而不失原则,一首由他亲自献唱的插曲《大实话》,其沙哑的嗓音和浓郁的河南地方音乐韵味,助力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助力着中州古朴厚重的自然人文气质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历史氛围的表现。
与影片《焦裕禄》对比,年上映的电影《孔繁森》则为观众再现了优秀援藏干部孔繁森这样一位公而忘私、投身雪域高原的共产党员形象。影片《孔繁森》呈现给观众的是奇异壮美的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该片对孔繁森的援藏事迹进行了高度浓缩的编排,对他组织阿里地区干部群众应对雪灾行程的跟拍,使这部主旋律电影一定程度地具有了公路片的特点,而知名演员高明将内在激情与外在节制相融合的富有个性的表演,在塑造孔繁森这样一位时代人物的银幕形象上,同样为观众奉献的是精彩感人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这一个”。
和《焦裕禄》《孔繁森》塑造的两代基层领导干部又不同的是,年上映的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内容的电影中,来自广东的电影《南哥》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位共产党人的新形象。该片以广东扶贫使者郭建南为原型,讲述了广州广重集团质检科科长郭建南带领粤西山乡荔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可以说,在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共同主题下,共产党人的优秀干部由政府机关扩展到基层企业,既是时代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改革开放40年国产优秀主旋律电影顺应时代变化在内容上的自我丰富和拓展,这构成了影片《南哥》的一大社会价值。而影片中迥异于中原和西部高原的广东明丽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则是电影镜头对我国岭南文化的正面审美。
此外,影片《南哥》中的人物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并不拒绝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种由“无我”到“有我”的变化,带给观众与时俱进的真实感,人物形象的丰富折射着时代发展的进程。
从电影《焦裕禄》到电影《孔繁森》再到电影《南哥》,时间跨度几十年,空间跨度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历史、地理和时代风貌虽差别很大,但为党的好干部立传的艺术追求一脉相承,它们以题材的连续性,反映了共产党人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为人民谋幸福、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不改。
图像记录时代变迁
作者:钟芳
以平民视角为切入点的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主题图书《中国时刻:40年个难忘的瞬间》,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陈晓明教授担任主编,采取幅经典照片+解读文字的手法,从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科教文卫等方面,镜像式地呈现了一幅改革开放40年来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腾飞图景,是一部记录家国变迁的纪实著作。
年12月,我们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中国时刻:40年个难忘的瞬间》纪念图册,一方面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之路、重温历史提供了内容生动独特的视觉影像文本,另一方面回顾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和中国人民日益丰富的生活百态与精神面貌。40年改革开放,既是一段国家的辉煌传奇,也是亿万人民的奋斗之歌。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户家庭都发生着巨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中国时刻:40年个难忘的瞬间》,陈晓明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年10月出版
《中国时刻:40年个难忘的瞬间》融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以十年为断限,分为四卷,每卷幅经典照片,并配有精炼的解读文字。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套书没有沿用以往历史类图书那种描述政治历史人物及宏大事件的做法,而是选取大量百姓日常生活的照片,通过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身边的生活百态,来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目光、情怀与参与感。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赢得了人民富足、国家强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40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从凭票证购粮,到吃饱、吃好、吃出营养健康;从几代人共居一室,到布局完善舒适的现代化住宅;从通信基本靠吼,到固话、手机、网络一体化互联互通;从交通基本靠走,到高铁、地铁、飞机、私家车立体化出行……一串串事例、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印证着中国成长的足迹。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变迁,给百姓生活带来稳稳的幸福感、满满的获得感。所以,当翻开这套记载着时代激荡变革画面的图书时,书中精选的图片一定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形象、生动、亲切而充满温情。
读成语,做智者
作者:曲辰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唐太宗此言,可谓对镜子这个概念的哲学阐释,一定意义上,也揭示了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源远流长的成语,自然也是一面镜子。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追根溯源,不乏正面的人物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祖逖“闻鸡起舞”,刘琨“枕戈待旦”,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等。这些无疑能激励少年勤学苦读,报效国家。
文心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成语镜鉴》,别出心裁,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选择主人公皆为“愚者”的成语,凡四十三则,知识性、趣味性兼具,在同类出版物中是一种创新。
《成语镜鉴》,马骁著,文心出版社年9月出版
说到事关愚人言行的成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成语镜鉴》全部收录。除此之外,此书还解析了并不常用的相关事典式成语,如“抱瓮灌园”“坟间乞食”“蕉鹿自欺”“扣盘扪烛”“田父献曝”“智子疑邻”等。
值得称许的是,此书各篇篇名,并非以相应成语标明,而是均以疑问句呈现。比如《是真爱还是伤害?》,读了出处引录、字词解释、故事演绎、知识链接之后,我们才知道说的是“拔苗助长”,对照标题,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不由得会陷入沉思。
其他如《争闲气有意思吗?》《井蛙的快活浅薄吗?》《无根据的争论有意义吗?》等篇,皆有上述功效。读成语里的愚人,做生活中的智者,这是读者了解成语的来源、探究其文化内涵之外的收获。
此书另一个优长,是对话体链接。其中多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如“南辕北辙”之后附以《漫谈“东南西北”》,“屠龙之技”之后附以《龙——对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虚拟动物》,“郑人买履”之后附以《成语中的鞋子》。也有一些,能启人思考,如“杞人忧天”之后所附《每个人都是自然的接口》,反思人类文明对自然界的破坏,提出人类应该有杞人之忧,在发展经济时注重保护环境,才能为这个世界乃至自身带来福音,其落脚点,在于保护环境可以很接地气,小事不小,随手可做,诚如作者所言,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的接口,自身的积极努力必会促使自然生态的提升,谁也不要看轻了自己。
“成语如镜映痴傻,古人或为你我他。”《成语镜鉴》宛若一份人生负面清单,喻世警世醒世,日日镜鉴,时时进步。
年11月30日《河南日报》第23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