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缺少铜元素吗 http://m.39.net/pf/a_7007739.html
01:54

谷雨时节,巍巍太行,山水朦胧,草木青青。

沿太行山东麓,北起北京门头沟,南接河南林州,一条公里长的太行山高速公路南北贯通。10万余名建设者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仅用两年四个月,于年12月28日打通了这条太行山“大动脉”。

太行山高速公路城南庄出入口。(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太行山高速公路宛如一条玉带将革命老区串连起来,西柏坡、城南庄、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师司令部旧址……在革命战争年代,太行山老区军爱民、民拥军的很多故事流传至今。

故事一:一双支前布鞋和一封邀请信

从阜平县城南庄出口下道,再走10公里宽阔的高速引线,就到达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上党旗鲜红、誓言铮铮,纪念馆内人头攒动。来自各地的游客追寻着红色足迹,来这里感受抗日年代的军民鱼水情。

聂荣臻司令员用过的公文包、八路军用过的行军马褡子、缴获日军的各式机枪等文物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

展柜中还有一双高街村村民制作的支前布鞋,这不过是当地村民为八路军制作的千百双布鞋中的一双。当年村民还创作了《高街鞋赞歌》:“高街鞋不平常,密针缉鞋口,鞋底五十行,底大帮儿小,对对斤二两……又可脚又耐穿,谁穿了都说沾。”

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阜平是“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位村民都是战士。当年,高街村村民李盛兰把自己珍爱的多斤古铜钱献给八路军制造枪炮,受到嘉奖。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粗备菜饭”,敬请李盛兰“驾临欢宴”,这封邀请信陈列在纪念馆展柜中,静静地诉说着军民鱼水情。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写给李盛兰的邀请信。(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王民摄)

近几年,阜平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很多村庄建起了特色民宿,村民吃上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年,阜平县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现在,当地村民手工缝制的“支前布鞋”成为旅游纪念品,往来游客争相选购。

故事二:花山村的石碾子

花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村庄山清水秀。年5月18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由城南庄转移到5公里以外的花山村,住在村里的农家房舍。

一天早晨,没听到门口花椒树下的碾米声。原来是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碾米了。“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工作,就影响群众生活。”毛主席严肃地对警卫员说,“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又把乡亲请回花椒树下碾米,毛主席还拿出自己的茶叶,请碾米的乡亲喝,还帮着乡亲推碾子。

阜平县城南庄镇花山村毛主席旧居前的石碾。(新华社记者王民摄)

如今,花山村毛主席旧居门前的花椒树已不复存在,那台石碾子仍在原地保存完好,《花山石碾小唱》在当地传唱不衰。69岁的花山村村民张文明坐在石碾上,讲述了父亲张冀新与毛主席的一面之缘。

一天傍晚,张冀新领着孩子放学回家,恰巧遇到一个人在散步。“父亲看出来了,那就是毛主席,但村干部开过紧急会议,村里来了中央工作组,看到、听到什么绝对保密。”张文明说,毛主席跟张冀新说话时连着问:“你是小学教员呐?教多少娃娃,几个年级?用的什么课本?”张冀新回答:“教4个年级、34个娃娃,用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编的课本。”最后,毛主席握着张冀新的手说:“一定要把娃娃教好,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您是毛主席吧?这句话父亲憋在心里没说出口。”张文明说,毛主席的话给了父亲很大鼓励,父亲经常批改作业到深夜,花山小学的成绩在城南庄区经常排名第一。

故事三:一张全家福

离开城南庄,沿太行山高速南行公里,转东吕高速继续行驶至路罗口,走15公里盘山路,一片开阔平坦的山间盆地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也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

年,根据党中央指示,抗大离开延安,挺进华北敌后办学。次年,抗大总校转移至浆水镇,在此办学两年三个月,培养了3期学员,共0余人。

抗大陈列馆中,一张全家福照片感动了记者。照片中后排是河东村张廉夫妇,前排四个孩子中,一个女孩名叫雷玲辉,是寄养在这户农民家庭的抗大干部子女。这张照片是雷玲辉离开农家前与养父母的合影。

雷玲辉(前排左二)与养父母的合影。(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王民摄)

雷玲辉的父亲雷钦,开国大校,时任抗大上干科政治处主任。抗大陈列馆讲解员李瑞芳讲述,张廉的妻子曾对子女说:“雷玲辉是抗大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她。”年,张廉的妻子抱着雷玲辉被日寇从山顶上推下,一条腿被半山腰上的树枝挂住,怀里一岁多的雷玲辉安然无恙,自己落下终身残疾。

现在,雷玲辉幼时住过的老石头房子依然保存完好,当时房东的后人在里面生活如常,门窗、石磨乃至屋内家具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样子。抗大陈列馆馆长杨树称,当年抗大分布在浆水40多个村庄,几乎每家都住着抗大学员,共多人。

杨树说:“抗大陈列馆的讲解员大多来自周边村,除了日常讲解,他们常到附近村庄走访,挖掘整理抗大学员和老房东的故事,寻找尚未发现的抗大旧址。也有抗大老学员和后代,多次重返浆水,在‘第二故乡’寻找往日痕迹。”

文字记者:王民、冯维健

视频:冯维健、王民、陈红宇、何晓芳、刘琦

编辑:王薇、陈梦

新华社国内部、音视频部、河北分社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