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陉古道指的是从山西晋城市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到河南辉县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原全程百余公里,现因修了一线天公路时,占用了部分路面,剩下的白陉古道的路面都在山上,全程石板路面,路面相当平整,有些地方古人为了路面的平整就磊起十几米高的石墙。路面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处竖石板的隔墙,隔墙高于路面五公分左右。我和同行讨论起这个隔墙的作用,我以为是保护路面,他提出了防滑的说法,说是当独轮车上山打滑时,隔墙就阻挡住了。通过讨论我认为隔墙作用有二,一是防滑,人和牲口走在坡度相对较大的石板路上,脚下打滑时,碰到隔墙以阻挡,这样就不能滑的很远或摔倒,三四米也正好是一匹马的身长,再一个就是防止路面被水冲坏,遇到大雨路面就有水流,水沿路面往下淌,大水在石缝间流动冲刷,冲掉石下泥土石头松动,这时路面就坏了,但水遇到深埋入地下的石板隔墙,水就不能顺路面流淌了,而流到了路边的沟里,从而保护路面免于被水冲坏。

对于同行说是防止木独轮车打滑的,我不能认同,我年轻时推过独轮车。承认防打滑的事实,但白陉古道上不便走独轮车。我们莱芜著名的齐长城上,有一个最重要的关口——青石关,在它的关隘道就上有两条四公分深的车辙痕迹。同样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白陉古道上确没有任何车辙印痕,但是在山体凿平的路面上确有很深的马蹄窝。坡度大加上再有七十二拐,不利于独轮车的运行,如果独轮车走到七十二拐的“拐”弯处,马用不上力拉车,车怎么走呢?还有独轮车在七十二拐上怎么“拐”下山呢?所以我认为在白陉古道上肩挑马驮是运输物资的首选。七十二拐的碎石路面少有明显的马蹄印痕,但山体凿平的路面上的蹄印很深,我们又讨论为什么人工铺的路面上很少有深达五公分的窝,而山体凿平的路面上基本都有呢?我认为可能是有窝的石头都换掉了,山体凿平的地方就不能换了,再说路上有窝,人和牲口可能就容易扭伤脚踝,石面太光滑踩上面也易打滑,更换此处的石头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看到有的路段在平滑的石面上錾上花纹或字迹,我就更加肯定了这个想法。

白陉古道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年的历史。这也是黄围山的一条著名风景线。《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这是说庄公伐晋,走的就是白陉古道。白陉古道之所以著名是她不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白陉即孟门陉,是太行八径中的第三直径。“陉”,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白陉位于河南辉县的太行山南关山,连接山西陵川县马疙当大峡谷,全程百余公里。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起自河南辉县薄壁,经陵川长辿底、武家湾、乾河、磢底、横水河。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之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

这条著名的古道目前只剩下七十二拐和部分山路,爬山大约有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由于在双底村的一线天大峡谷中修了一线天公路,现在人们可从公路到达河南辉县的南关山。公路占据了大部分的古道。现在人们在双底村的七十二拐的上山处,建造一个叫“晋门”的门楼,山上有一个寺庙遗址,到庙遗址前正好是“七十二拐”,也就是说到此白陉古道以“拐”来升或降的功能完成了。上山后白陉古道自此就是一条起伏较小的盘山路了,现终点与公路相接,也建了一个门楼,上书“白陉”二字,附近有碾棍子,说明那时有住户、驿站或关口。整条古道仿佛隐藏在树木之中,依山傍绿,远处的是一片波浪起伏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而你的背面确实悬崖峭壁,这就是太行山的奇观。走白陉古道上,你还可看到古道下面时隐时现的一条平行古道的水渠,在古道的尽头水渠、公路与古道相交了。

现人们要在白陉古道上开发旅游,所以正在挖空心思增加新景点,古道边建凉亭,两头加了门楼。两门已关,就可收费了。

离开“白陉”门,我们顺一线天公路返回双底村。公路沿峡谷蜿蜒曲折,坡度极大,步步高升,两侧的山体直插云霄,路上是一步一景,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只是公路较窄,车辆又多,须要注意安全。为找平公路有时路面离谷底就有十几米,这条公路与壁挂公路有一样震撼力。走在公路上,我想为什么古人不沿谷底修路,而是修七十二拐呢?可能答案就是因为谷中的水,太行山上,即使在山顶也有泉水。所以每到峡谷中发大水时,古法干插缝修建的石路随时都能被大水冲垮,这样就要逢水必修,劳神费力。现在修公路相对简单,钢筋混凝土完全能抵抗大水的冲击,不至于被大水冲垮。坚固的水泥桥和十几米高的水泥墙,保证了公路的平整。古人的智慧也是相当的不凡,白陉古道和七十二拐修建是一劳永逸,两千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如故!仍能发挥作用!

七十二拐起点光滑的石路晋门路面及隔墙石墙拐拐石间马蹄印拐路边远离山体一侧有石挡堰石墙高度石墙七十二拐的一处庙,到此就走完七十二拐庙的遗址及神龛石臼以后的路都是这样较为平坦的了站在庙前俯瞰七十二拐山路离山一侧的石挡堰,起栏杆作用此处已到山顶最高处的陉,看对面的山头路的隔墙和栏杆,一应俱全路,是上的圆弧印,印痕浅路,这样的栏杆是现代作品,要开发旅游马蹄印,山体凿平的路面上有并且深俯瞰我们住的双底村对面的山顶。看不到竖直的石壁白陉古道山体一侧,这里叫回音壁对面山,中间隔一线天峡谷及公路看路的走势古道古道凿痕蹄印与凿痕古道俯瞰一线天公路,图中另一条线是水渠在古道以下陉上。和古道平行的新水渠新桥一边水渠一边路,代替了原古道桥山体路面的古道白陉古道另一个山门,至此。古道走完了石碾在白陉古道边,这里是个关口?终点山门石碑说明建在原古道石拱桥上的新水渠石桥公路与谷底路边上的垂直山体尽头?疑无路。又一路众人观景透明山山体石壁抬高的路面公路回到双底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