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太行比较特殊的一段,华北大平原到这里后,突然就这么拔地而起、壁立千仞、直插云霄,如铜墙铁壁般阻断了东西交通。在辉县薄壁镇北面这段山脉,称为白鹿山。白鹿山的大概范围,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东到“东龛”,西至“将军梯”,南至白云寺,北到关爷坪;另一种说法是:白鹿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白鹿山仅指云台山百家岩东峰到峪河大峡谷西峰这一段,而广义的白鹿山是指从修武云台山百家岩一直往东北方涵盖辉县市薄壁山,南关山到鸭口的北关山张良垴的千佛洞李虎栈道直至马头口一带。

而太行八陉中的第三陉“白陉”,正是从白鹿山穿过。白陉的得名,有人认为就是因从白鹿山旁通过而有此名。《辞海》“白陉”条目曰:“白陉,一名孟门,太行八陉的第三陉,在河南辉县西,为豫北、晋南之间的交通隘道。”在军事意义上,据此陉可南渡黄河,东出平原,北窥安阳邯郸,西退太行腹地的可攻、可退、可守之要地。同时,也是沟通晋豫两地的重要经济通道。公元前年齐师伐晋,“分兵两路,一路由太行入晋……另一路由孟门入晋。”这里说的“孟门”,指的就是白陉古道。公元年,曹操征讨袁绍之外甥高干,从邺城出兵北渡太行,走的也是白陉。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诗人的《苦寒行》记录了这次经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南北朝时,卢思道《西征记》载:“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故以白鹿名。”这可能是白鹿山得名的最早出处。关于白陉,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从山西武家湾东出紫霞关直达上八里鸭子口(即孟门)是白陉古道,另一个说法是从武家湾走平甸、经潭头宝泉南绕东下薄壁才是白陉古道。道光《辉县志》有“紫霞关”、“薄壁口”、“峪河口”三条:“紫霞关,在县城西五十余里,关踞山巅羊肠鸟道,备极岩险,俗名鸭子口。西通山西,为两省咽喉。明洪武三年设巡检司,额设弓兵四十名。万历年间裁留二十五名,清康熙四年缺裁。”“薄壁口,在县城西南六十余里,逾高山二十里至干河与紫霞关合为一路。”“峪河口,在县城西南八十余里,入山后与薄壁口合为一路。”实际上可能两种说法都对,太行山里,虽然多悬崖峭壁,但当地人还是在悬崖峭壁间走出了许多道路,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原来的道路被毁,人们就会另外改道或者在险要处简单进行施工开出一条新路来,但大方向基本没多少改变。

我们要去的,是处于太行山绝壁之上的几座寺院,包括玄极寺、白鹿寺、法住寺和显阳寺等寺院群落。这几座寺院,建的位置非常奇特,既不是建在绝壁之上的宽阔地带,也不是建在绝壁之下的缓坡地带,而是建在绝壁中间的一条狭窄的平台上。这条平台,其最窄处,只有二三十公分宽,而最宽的,也不过数十米宽,上为绝壁,下为悬崖,地势非常显要。这条平台有数公里长,西到将军峰,东到显阳寺以东,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一直绵延不绝,如在太行绝壁上系着的一条腰带。而这几座寺院,就建在这条平台的相对较为宽敝之处,其上的绝壁往外凸出、正好遮蔽到下面寺院建筑,寺院前面,则依然是悬崖。

出鸭口村往左向上,走一段缓坡,看到一坡头有座塔,近前一看,是近年新修之塔,从塔铭看,说此地在唐初建有白塔寺,并建古塔一座,后因孙飞虎(即《西厢记》里的山寇孙飞虎)烧寺,寺焚塔毁,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又重修了这座塔云云。本来《西厢记》故事即为杜撰,这里竟然把这杜撰的故事附会到这座塔上,看完不禁令人莞尔。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传统文化大加挞罚,对历史多有扭曲,造成人们传统文化功底普遍偏低,对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东西胡乱拼凑,也就难免了。不过此地修一塔,耸立于巍巍太行之前,倒也颇具气势。

再往上不远,即到了崖壁之前,玄极寺在崖壁中间,上玄极寺,先要上一线天。所谓一线天,即在崖壁上,有一狭谷,狭谷极窄,极陡,古人即是从这里上的玄极寺。如今,玄极寺寺主老牛在一线天修起了水泥台阶,方便香客信众上山烧香,才使得谷内路有落脚之处。修成之前,从一线天上山,还是有很大的危险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