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的第一幕便是秦赵“邯郸之战”,而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城长达三年。这场战争虽然以秦国最终战败结束,但战争之初却有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那便是秦国出兵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便杀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城下,究其原因,便在于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战败。
太行山乃秦赵天然分界线,“滏口陉”和“井陉”乃是争夺关键
太行山脉纵贯河北、河南和山西,乃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同时也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天然分界线,而在长达千余里的太行山脉之间,有八个自然形成的峡谷,被称为“太行八陉”。
太行山虽然山峦叠嶂,但其中却又河流密布,沁河、丹河、漳河、沙河、唐河等河流贯穿其中,并冲刷出一条条河谷,不过这些河谷并不利于人马通行,因而古代穿越太行山而进出的交通道路,大多利用山脊隘口,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太行八陉”。
至“长平之战”前,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太行八陉”已经被秦、韩、赵、魏、燕五国所瓜分,其中轵关陉在秦国境内,太行陉在韩国境内,白陉在魏国境内,军都陉在燕国境内,其余的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则全部在赵国境内。
从以上“太行八陉”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由于赵国邯郸距离太行山太近,因此邯郸以西的滏口陉和井陉便成为了抵御秦国的重要通道,而一旦太行山防线失守,邯郸以西将无险可守,秦军随时可通过滏口陉或井陉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郸城下。
在秦国攻陷野王,导致上党成为飞地之前,则有韩国的上党郡挡在通道前方,从而使得赵国防守压力大减。但在周赧王五十三年(前年),秦国攻陷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导致上党郡成为了一片飞地,韩桓惠王无奈之下,便想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换取秦国退兵。上党郡守冯亭则以上党郡为筹码,意图促成赵韩联手抗秦之势。
如果上党郡落入秦国手中,那么秦国便可利用上党高地的地理优势,随时对滏口陉和井陉形成威胁,从而使得赵国太行山防线形同虚设。冯亭正是看准了上党郡对赵国的重要性,才敢于做出此决策,如此来看,大家还认为赵国君臣只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接收上党郡吗?
赵国“长平之战”遭遇惨败,“滏口陉”和“井陉”形同虚设
事实上,在赵国在赵武灵王统治下迅速崛起后,秦赵都视对方为最大对手,双方明争暗斗始终没有停止。而在军事层面,早在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年),秦赵之间便爆发了“阏与之战”,而此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争夺通往“滏口陉”的道路。
“阏与之战”中,赵国最终凭借着赵奢的指挥,击败了秦军,成功帮助赵国稳住了太行山防线,而在九年之后的“长平之战”,赵军却在赵奢之子赵括的统率之下,惨败于秦国,结果不仅使得长平郡落入了秦国手中,赵国更是一战损失了多达四十五万军队。
“长平之战”后,白起之所以建议秦昭襄王立即进攻邯郸,一方面源于其他山东各国根本来不及调集军队支援赵国,而赵国在遭遇惨败之后,也根本来不及调集军队死守邯郸。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损失惨重的赵国根本无力再固守“滏口陉”和“井陉”两条重要通道,秦军可一鼓作气直奔赵国都城。
秦昭襄王之所以拒绝白起的建议,固然有范雎的蛊惑,但嬴稷毕竟不是个昏君,他同样非常清楚,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的赵国,短期内根本无法调集军队,同时也没有足够时间在“滏口陉”和“井陉”构筑关隘,秦国只要拿下上党郡,“滏口陉”和“井陉”便等于是形同虚设。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秦军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年)攻打赵国时,“滏口陉”和“井陉”虽然仍在赵国手中,但赵国却根本无力固守太行山防线,只能收缩兵力固守邯郸,而秦军则轻易便翻越太行山,直接杀到了邯郸城下。
如上,按照“长平之战”后的形势来讲,虽然“滏口陉”和“井陉”仍在赵国手中,但赵国的太行山防线已经不复存在。也正因太行山防线太过重要,一旦失守秦军不仅可以攻赵,同时可以南下攻魏,因此魏国信陵君才宁愿冒着偷盗虎符的危险,也要率兵支援赵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006.html